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018年05月31日 09:27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者按

  5月29日~30日,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会议在京召开。30日上午,六省(市)环境保护厅(局)相关负责人做了典型发言,本报予以摘登,以飨读者。

  创新宣教方式 丰富教育手段

  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苗加兴

  天津市在生态环境宣传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高站位、高起点,努力把纪念六五环境日宣传提升为全市参与的政治活动。多年来,我们每年坚持组织开展纪念六五环境日大型户外宣传活动,并逐步将活动时间由工作日安排在双休日,活动现场安排在人流量最大、少年儿童活动最集中的水上公园。虽然组织难度、工作量、安保压力都成倍增加,但市民参与更加充分,实际宣传效果也更加理想。活动中,请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负责领导出席,现场命名表彰“社区环保之星”“高校环保领袖”“小小环保局长”等一大批环境宣教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并通过全媒体播发市长致辞等形式,逐年扩大宣传的影响力。2013年之后,按照《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要求,市级环境宣教部门与各区联动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周活动,影响力、传播力更加广泛。近5年来,市和各区累计组织各种形式的户外纪念活动70余场次,印制宣传条幅两万条,发放环保宣传品800余万份,活动参与人数上百万。六五环境日已逐步成为百姓心目中的重要节日,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政治活动,成为宣传环保、参与环保的重要平台。

  二是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分类施策,广泛参与,努力把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做成系列、做成品牌。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受众制定了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积极推动构建环境保护全民共治共享的新格局。近5年来,共组织策划特色宣传活动50余次。其中,面向社区居民,组织开展了绿色易站、以物换物等活动;面向社会公众,组织开展了环保公益林、“辐射安全伴我行”等环保公益活动;面向高校大学生,每年设置宣传主题,举办天津环境文化节;面向中小学生,持续开展“绿色小超人”等一大批具有创新意义的主题活动。

  三是着眼提升青少年环境素养,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努力把“我是小小环保局长”公益活动打造成天津宣教名片。2014年开始,策划实施了“我是小小环保局长”公益活动,力求通过环保授课、环保知识竞赛等形式,引导孩子学习环境知识,思考环境问题,激发他们作为地球小主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通过他们带动家庭、推动全社会参与,从而达到“小手拉大手,生态文明齐步走”的目标。这项活动到今年已经成功举办了5届。5年来,共组织环保志愿者先后深入148所小学803个班级,举办了477场“环保进校园”主题班会,3万余名小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在此基础上,市区两级共组织了80多场选拔竞赛活动,命名表彰了22名市级“小小环保局长”。活动深受师生喜爱,影响越来越大,并直接促成了生态文明纳入天津国民教育体系。

  四是紧扣时代主题,突出地方特色,精心策划,持之以恒,努力推动绿色创建工作上层次、上水平。稳步推进环境教育法制化,市区两级政府积极贯彻实施《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市、16个区分别建立了环境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制定并向社会公布环境教育计划,组织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环境教育培训、中学生环境教育研讨、党政领导干部环境专题研修、公务员环保名家大讲堂等各类环境教育培训60余场次,培训人数达1万余人,有力地推动了环境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党政机关、进企业等工作。持续有序推进绿色创建工作,积极做好绿色创建的复查、审核、命名表彰等工作。其中天津自然博物馆、中上元古界国家自然保护区、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5家单位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争取党政领导支持 推进全方位公众参与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卢春中

  十多年来,浙江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坚持践行“两山”理念,推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政府—社会—公众”全方位的公众参与社会行动体系。

  坚持以环境宣教主题活动为抓手,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共建共享化。一是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结合六五环境日、浙江生态日等重要环境节日,积极打造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参与面广的系列主题活动,每年省委书记、省长以及省四大班子等领导都积极参与,带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二是企业积极参与。如由民营企业组建的传化艺术团,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创作一批小品、快板、歌舞等文艺作品,深入海岛、乡村、社区、企业和学校,宣传生态文明理念,迄今已公益演出600余场次,吸引20余万群众现场观看。

  三是社会公众凝心助力。打造趣味性强、接地气、通俗易懂的常态化宣传活动,举办浙江省生态音乐节和浙江省生态运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与音乐、群众性健身运动结合起来。开展“浙江环保小卫士”俱乐部活动,活动辐射全省家庭10万余户,互动学校500余所。推进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特色创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62家。开展“最美环保人”评选,彰显榜样的力量,吸引更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以省环保联合会为支撑,提升社会公众参与专业化。2014年6月,浙江省环保厅指导成立了浙江省环保联合会,各市相继成立环保联合会、环保志愿者协会(总队)等环保社会组织。截至2017年底,在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注册的环保社会组织共160余家。

  一是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依托省环保联合会,吸引教育、法律、科技、媒体等各界人士加入环保组织。同时,省环保联合会加强对环保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培训指导、管理服务,引导他们从监督走向参与,有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推广复制嘉兴模式,提升公众参与标准化。嘉兴模式即环保社会组织在政府支持下以多种方式参与到环境决策、执法监管等各个环节形成的“大环保、圆桌会、陪审员、点单式、道歉书、联动化”公众参与现象和“市环保联合会、市民环保检查团、专家服务团、生态文明宣讲团、环境权益维护中心”等“一会三团一中心”组织参与体系。在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浙江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嘉兴模式入选中国推动环境保护多元共治典范案例。

  三是环境新闻宣传助推公众参与常态化。省环保厅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绿色传播奖”活动,表彰环境新闻报道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鼓励媒体积极参与环境新闻宣传报道。2014年开始,省环保厅组建了省、市、县三级联动、共频共振、舆论覆盖的新媒体“双微”矩阵。

  坚持以建章立制为保障,推进公众参与长效化。努力在地方立法中细化公众参与,制定《关于切实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同时在环保规章和工作规范中将公众参与作为单独章节。注重信息公开,组建了200多人的浙江环保网军,提升了网上宣传鲜活度。大力推进环保设施常态化开放,坚持开展各级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活动。

  下一步,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水平建设“美丽浙江”和美丽中国示范区作出应有的贡献。

  打造新媒体矩阵 形成舆论正能量

  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管言明

  近年来,山东各级生态环境部门高度重视新媒体运用,着力打造新媒体矩阵,传播生态环保好声音,唱响生态环保主旋律,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舆论保障。今年1月,在人民日报、微博、新浪网联合主办的2018政务V影响力峰会上,@山东环境荣获“全国十大环保系统微博”第一名,并连续4年位居榜首,@济南环保和 @临沂环境分别位列第二和第十位。

  上下联动,打造新媒体矩阵。截至目前,全省181个市、县(市、区)环保局开通了政务微博,开通认证率98%;143个市、县(市、区)环保局开通了政务微信,开通认证率77%。山东已探索建立了以@山东环境为核心,省、市、县(市、区)和部分乡镇环保办的四级环保政务微博矩阵。同时,省环保厅机关公务员、直属单位中层以上干部也开通了个人工作微博,建立政务微博与个人工作微博相结合、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联动的微博工作体系。

  @山东环境有粉丝73万,发布微博57754条,转办舆情4654件,对网友的有效咨询、投诉等回复率达100%。“山东环境”微信公众号,截至今年4月底,共发布信息7501条,粉丝37482个。

  同频共振,传播生态环保好声音。一是全方位联动。高度重视网络舆论能力建设,把政务网站、微博、微信作为关键时刻发出声音的重要渠道,在重大问题上集体发声,形成网上舆论强势。在“临沂样本”引发环保舆论风暴等网络舆情事件中,全省生态环境系统通过微博等与媒体、网络大V和公众坦诚沟通、还原真相,形成强大的舆论正能量,在正确引导舆论走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强化信息发布。按照“内容为王、用户至上”的新媒体传播规律,微信坚持每天编发推送5条以上,微博每天推送30条左右工作动态、重要新闻、媒体报道、业务信息和民生热点等,深入挖掘宣传生态环保重要工作部署、工作成效和亮点经验。通过新媒体加强舆情监控,发现重大舆情第一时间主动发声,通报调查处理情况。及时将网友信访投诉转网上信访平台和相关市环保政务微博,并反馈处理结果,真正实现线上互动、线下行动,公众参与、合力治污。

  三是组建好运营团队。按照对环境问题有政治敏锐性、有热情、有较好专业素质、有责任心等标准,选拔配备好运营团队,目前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共有新媒体工作人员近200名。注重培训交流,坚持每年组织全省环保系统“政务新媒体运营与舆情应对”培训班。

  四是健全管理制度。制定《山东环境政务微博公开环境信访办理结果工作规程》《舆情信访执法联动机制》等一系列制度,规范新媒体信息公开、政民互动等工作。每月公布全省17市环保政务微博排名,推动全省环保政务微博均衡发展。近日,省环保厅又印发《关于群众反映和监控发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整改落实情况随机抽查办法》,将@山东环境 政务微博私信转各市的舆情列入随机抽查数据库,每季度抽查一次,确保公众通过政务微博的信访投诉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生态环境工作是新闻宣传的富矿,我们将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宣传导向和价值取向,进一步运用好新媒体,加强互动联动,实现同频共振,打造“扁平化”的大宣传格局,为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出更大贡献。

  强化执法宣传 打赢蓝天保卫战

  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殷广平

  作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的主战场,河北省环保厅充分发挥环境宣传的引领作用,坚持舆论先行,开展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平台的舆论宣传,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具体来讲,实现了“三突出一创新”:

  一是突出攻坚行动这一核心,实时调整方向、及时跟进宣传,做到主动发声、有效发声。攻坚行动中,河北省制定了“1+5”行动方案,宣传报道方案是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又要全力服务攻坚战。在前期,河北省重点开展了解读式宣传,围绕攻坚方案等内容,先后组织召开9场新闻发布会,每场均邀请20多家媒体,形成了强大的宣传效应。10月以后,攻坚战进入真刀真枪实战阶段,实时调整方向,瞄准执法、督察主阵地,组织采访并主动联系媒体,提供执法、督察、问责、曝光等内容的新闻通稿40余篇,形成媒体报道稿件380余篇。12月以后,及时组织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等多场集中采访活动,宣传改善成果。整个攻坚战期间,河北省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发表稿件270多篇(条);在河北日报、河北电台等省内主流媒体发稿970余篇(条)。

  二是突出重典治霾这一亮点,加强组织协调、沟通策划,做到宣传有特色、有深度。坚持“重典治霾”是河北省攻坚战的最大亮点。围绕这一亮点,积极借助国家平台,周密谋划开展宣传。环保厅厅长高建民通过参加党的十九大集体采访活动等,向国内外媒体全面介绍了河北治霾中铁腕执法、铁面督察、铁纪问责的做法和成效。去年底,与省政府新闻办沟通、策划了今年省政府首场新闻发布会。

  挖掘深度报道,提升宣传影响力,积极协调、全力支持媒体对攻坚战进行调研式、伴随式采访。其中,配合新华社完成了《铁腕治霾终不负 蓝天白云来相随》深度报道,配合中央电台完成了“大气十条收官战”经验报道,中国环境报刊发头版头条文章《河北今年秋冬空气质量五年来最好》。

  三是突出环境执法这一重点,组织伴随式采访,用好曝光利器,借势借力扩大战果。攻坚战期间,先后组织了19次伴随式采访,通过媒体的镜头向公众展现了环境执法、督察人员的艰辛和坚持,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处罚百次、批评百次不如曝光一次。坚持用好媒体宣传的曝光利器。借力省委、省政府,分三批次对屡查屡犯的天铁、邢钢等15家大中型环境违法企业进行公开曝光;借力中央级媒体及商业媒体,对上市公司、大型国企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及时梳理执法进展,对典型案件主动公开和曝光。

  四是创新宣传平台和载体,打造“双微”平台,精编舆情日报,做到多层次宣传,凝聚共识。以厅官方微信、微博为龙头,组建起了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政务宣传新媒体矩阵。通过“双微”平台,及时推送攻坚战进展和成效,回应舆情,驳斥谣言,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到治理中。期间,厅微博发布信息2077条,阅读量近700万次,微信发布信息860条。

  去年8月,探索编印了《河北环境舆情(日报)》,发送范围实现了省市党政一把手和省级四大班子领导全覆盖,通过搜集河北环境负面舆情,深入解读国家政策,筛选各地先进经验,为领导干部决策提供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积极探索环境宣传的方式方法,为河北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舆论宣传,为生态环境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开好新闻发布会 传播赣鄱好声音

  江西省环境保护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石晶

  江西省近年来不断加强环境宣教工作,尤其是高位推动新闻发布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提高政治站位,使命呼唤担当。一是高度重视新闻发布工作。2017年以来,将新闻发布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程,先后印发了《江西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江西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例行新闻发布的通知》。二是以“十大建设”为抓手,高位推动新闻发布工作。在2017年第一次厅务会上,将宣传教育工作列入厅“十大建设”之中,与中心工作同步谋划、共同推进。提前部署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开通微博、微信等,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AB角制度,由分管副厅长担任A角,宣教处处长担任B角。三是以服务大局为重点,高频调度新闻发布工作。厅长陈小平逢会必强调环境宣教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亲自调度宣教工作,亲自部署新闻发布工作,要求新闻发布工作必须与环保重点工作相结合,把新闻发布作为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今年厅长办公会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宣教和新闻发布工作,要求通过新闻发布会,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关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充分展示环保干部新时代新作为新气象新形象。

  完善制度机制,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健全新闻发布制度。从2018年开始实行每月例行新闻发布,主要由分管厅领导或机关处室(厅直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召开,对例行新闻发布会的内容、流程及有关要求进行了规范,并制定印发了《2018年度例行新闻发布时间安排表》。同时,在厅机关各处室、厅直各单位建立新闻发布联络员制度,及时发现、挖掘、采编、报送新闻选题信息,协调落实新闻发布工作。二是加大新闻发布投入。拿出专门经费,购置相关设备,打造规范化的新闻发布厅,有力促进了例行新闻发布工作开展。同时,组织全省市、县两级环保部门新闻发言人全部进行轮训,有效提升了新闻发布工作的整体水平。三是搭建新闻发布平台。注重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络与互动,建立媒体记者微信群、QQ群,积极对接媒体,主动提供新闻线索。重大活动、重要时段、重要节点,积极协调媒体跟进报道;每月举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主动邀请新闻媒体参加。四是加强新闻发言人培训。今年3月29至30日,成功举办了2018年全省环保系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各设区市、省直管市(县)环保局长,厅机关全体干部、厅直单位副处级以上干部共150余人在主会场参加培训;市、县两级环保局领导层及宣教工作人员共900余人,在分会场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参加培训。

  上下同频共振,发出赣鄱好声音。一是用好“两微”矩阵。环保厅高度重视全省环保系统新媒体矩阵建设,2017年,按照“年初抓筹划,年中抓督导,年底抓验收”的工作思路,驰而不息,压茬推进,狠抓落实,省环保厅机关、11个设区市环保局和96个县(市、区)环保局,分别于去年6月30日和11月20日前,全部开通了“两微”,率先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两微”全覆盖。从2018年开始,对例行新闻发布会在“两微”矩阵平台上进行图文报道,扩大了影响面,增强了传播力。二是抓好专题宣传。在每月就重大事项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的同时,在厅门户网站和“江西环境”微信公众号开辟专栏,对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生态红线划定、中央环保督察等适时进行专题宣传,与例行新闻发布会形成互补,有效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深化媒体合作。充分借助中央驻赣及省内各类媒体的力量,与省级“一报两台一网”开展战略合作,构建宽领域、深层次、立体化的全媒体宣传格局,提升新闻发布效果。

  敞开大门积极推动公众开放

  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陈卫

  重庆市环保局积极推进环保等设施公众开放工作,为做好生态环境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强化认识,加强领导。2015年起,重庆每年12月组织一次“环保公众开放周”活动,全市40个区县3年累计举办环保公众开放活动660余场次,现场参与的“两代表一委员”、媒体记者、社会公众和环保社会组织累计超过8万余人次,通过微博微信点击阅读关注的社会公众超过1000万人次,其中各区县环境监测站点、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水处理厂是开放重点。

  去年5月,原环保部、住建部下发《关于推进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的指导意见》后,环保局立即拟订工作方案,成立了推进公众开放工作小组,初步形成了局分管领导统筹统管,宣教处综合协调,宣教中心具体实施,水处、土壤处、固废中心、监测中心和相关区县环保局全力配合的工作机制。特别是翟青副部长在大连召开现场会后,按照要求进一步细化了工作方案,优化了开放流程,丰富了开放内容,确保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鸡冠石污水处理厂、丰盛垃圾焚烧发电厂、天志危废处置场、中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场按时向公众开放。

  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在具体操作层面,我们注重调动4类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督促设施主体。召开专题动员会和现场培训会,向设施主体单位讲清楚、说明白公众开放“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助其打消顾虑,促其主动作为,落实设施开放工作。市环保局宣教处、宣教中心负责对各类设施主体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督促督办。二是瞄准社会公众。要求设施单位开通报名热线电话、电子邮箱,集中开设公众开放专题网页,设定网络报名路径。同时,还有针对性地筛选了一些长期在网络上发帖发声的网民,组织他们到现场零距离接触、无障碍交流。三是紧盯舆论导控。组织市内主要媒体和重庆环保微博微信矩阵,集中为公众开放工作造势,让更多社会公众了解并参与进来。加强全时段、全网域舆情跟踪监测,确保唱响好声音、释放正能量。四是抓牢社会组织。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8家环保社会组织定期到设施开放点位开展志愿服务,协助设施单位开展现场组织工作。

  坚持常态,彰显成效。盘点一年的工作,公众开放工作成效十分明显,尤其体现在解疑释惑、消怨化气、凝心聚力上。一是实现了“无从参与”向“有效参与”的转变。通过敞开各类设施的大门,让社会公众直接到现场体验污水、垃圾、危废处理全过程,提升了公众参与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二是实现了“有所怨言”向“积极建言”的转变。通过公众开放、现场参与,促使个别动不动就发帖发泄的网络达人如今逐渐成为积极建言者、主动行动者。三是实现了“零敲碎打”向“常态长效”的转变。教育引导社会公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更需要系统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制度设计。实践证明,环保等设施向公众开放的举措是行之有效的。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生态环境宣传各项工作,严格落实即将印发的《全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三年工作计划(2018-2020年)》,全力以赴确保公众开放工作向纵深推进。

(责任编辑:杨秀峰)

精彩图片

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018-05-31 09:27 来源:中国环境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