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大长白山”从保护一座山到保护一个生态体系

2018年05月02日 09:02   来源:中国环境报   

  原标题:从保护一座山到保护一个生态体系

  “大长白山”区域联动格局渐趋形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 

  记者近日从长白山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了解到,长白山的生态保护已由单一模式向系统化方向发展,并逐渐突破自然保护区边界,从区内延伸至区外,形成“大长白山”区域联动格局,并着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

  对长白山的生态保护,已经不仅仅是对一座山的保护。

  作为世界稀缺的生态天堂,长白山的生态价值举世瞩目。这里有中国最大的红松母树林原始群落、丰富的苔原生态系统,是全球稀有的“自然博物馆”、“物种基因库”……目前,长白山的森林覆盖率达87.7%,空气质量和水质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再大的诱惑不动心,再小的生态不破坏

  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这两个难得的资源

  “保护面前,再大的诱惑不动心,再小的生态不破坏。”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库表示,管委会成立12年来,生态保护工作累计投入50亿元,每年用于生态保护的经费超过4亿元,先后实施各类生态保护项目130余个。

  王库说,“在保护区及周边地区,任何有污染的企业都不允许进入。长白山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永不动摇。”

  据他介绍,管委会2006年起开展的“红松种源封闭保护”行动就曾舍弃了近500万元的承包资金。“管委会成立以前,保护区内的红松籽采集权是允许承包的。承包者们在保护区内采摘红松籽、用棍子打籽等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王库回忆,“当时的保护行动影响了一些人的经济利益。期间仍有人经常利用夜间继续打松籽,打完就跑。我们采取了多种手段制止,最终才让红松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除此之外,管委会还实施了松花江大峡谷综合整治、聚龙泉源头地址遗迹保护修复、保护中华秋沙鸭等多项生态保护项目。2006~2011年实施的松花江大峡谷综合整治项目中,管委会历经5年时间拆除了区域内5家宾馆(包括3家涉外宾馆),拆除经费约两亿元,很好地保护了松花江源头的环境。“现在长白瀑布以下,除服务区外,没有任何经营性的酒店、宾馆,一平方米都没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王库说:“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是我们重点打造的两大旅游产业品牌,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这两个难得的资源。”

  据悉,长白山已由单一的“门票经济”向高质量的绿色发展转型,旅游产业不断释放红利。同时,长白山的生态保护也逐渐突破保护区边界,初显保护区内外合力保护的良好态势。

  大长白山区域联动呼之欲出

  健全协同联动的生态保护体制机制

  仔细观看影像资料,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2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古木参天、郁郁葱葱,而保护区周边地区的树木则略显稀疏。

  资料显示,2000年实施“天保工程”之后,自然保护区内的树木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外围林业企业在可伐区轮采了4次,外围过熟林仅占林地的0.8%,生物多样性遭到一定破坏,外围保护缓冲功能逐步丧失。

  王库介绍,“2015年4月1日全面禁伐之前,保护区周边的各个施业区内是可以根据数量进行间伐的。这就导致了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孤岛化问题的存在。”

  王库说,在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上,生态优先的原则从未改变。但在处理保护区主核心区与邻区的协调关系上,曾经遇到过一些困难。“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要建立长白山大保护的生态格局,联合周边的市、州、县和森工企业,共同保护好这片森林。”

  对此,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姜明指出,“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与周边地区及各林业企业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不利于长白山生态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他建议,针对整个保护开发区建立有效的联席会议制度,重大事项报请省政府联席会议研究、协调解决,并定期召开地区联席会议。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吴正方教授也认为,要做好长白山生态保护,就要有一个大长白山的概念,从更大的视野着眼,制定区域协调一致的整体规划、整体保护、整体建设方案,并将白山、通化、延边、敦化都纳入大长白山概念。

  王库透露,未来长白山将健全协同联动的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构建大长白山区域融合联动格局。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对区域发展、吉林振兴、东北生态屏障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目前,国务院已批准将吉林省确定为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正式启动,12个重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保护工程修复项目将在3年内完成。

  在此次长白山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生态保护领域的30多位专家学者就长白山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把脉开方”。

  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研究员邓红兵认为,绿色转型发展战略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是长白山地区规模最大、联动最广、社会力量调度最有效的综合性保护措施,对区域发展、吉林振兴、东北生态屏障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指出,长白山有丰富的清洁地热资源。他建议,尽快摸清家底做好勘察评价,在保护的前提下规划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多吉同时指出,中央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具有里程碑意义,改变了过去各部门各自分治的状态,降低了沟通成本和治理代价。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许家巍说:“对于长白山来说,成为山水林田湖草项目的试点单位,不论从保护角度还是可持续发展角度都非常重要,希望管委会能利用此次机会,对重点问题进行处理,取得良好成效。”

  ■短评

  生态系统的保护没有边界

  ◆胡秀芳

  去过长白山的人,一定会被它的神奇、神秘所震撼。长白山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一座生态天堂。

  长白山的地理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单是纳入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的就有近2000平方公里。长白山的生态保护有其复杂性,涉及的是对整个长白山生态系统的保护。而在这里,恰恰能引发我们对生态系统保护边界的思考。

  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应该没有边界。这种保护应没有学科边界、不分管理机构、不分保护区内外,甚至是不分国内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而近年来长白山管理模式的改变,深刻地贯彻了这一理念。

  首先,要打破学科界限和管理机构的责任边界。现实中,研究山的人和研究水的人,研究林的人和研究草的人往往不是一拨人;甚至在过去,管理这些资源的也不是一拨人。很难想象,怎样庞大的机构才能把所有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能集中实现。

  但在自然界,山水林田湖草是作为相互影响的系统存在的。“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今,长白山的生态系统保护正在突破学科界限和管理责任的边界。

  其次,生态系统的保护还要突破保护区的界限。长白山在处理保护区的主核心区与邻区的协调关系上,就遇到过一些困难。

  2015年4月1日全面禁伐之前,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各个施业区内,可以根据数量进行间伐。这就导致了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孤岛化问题的存在:保护区内郁郁葱葱,保护区外略显稀疏。而按照长白山目前的规划,建立长白山大保护的生态格局就是要突破保护区内外的界限。

  最后,生态系统的保护也没有国内和国外的界限。长白山位于中国和朝鲜的边境线,需要开展跨国界的保护研究和合作。放眼全球,包括气候变化、海洋塑料污染在内的环境问题也突破了国家界限。从这个角度来说,全球共同面临的生态和环境问题都需要各国齐心协力来解决。在全球环境问题面前,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长白山只是一个缩影。生态系统是相互作用的生命共同体,对其保护也应有突破学科之间、保护区内外和国家内外界限的思维。(记者胡秀芳)(

(责任编辑:杨秀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