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高铁“新语”架起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桥

2025-10-11 15:25 来源:咸宁新闻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佟明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镜头里的高铁“新语”架起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桥

2025年10月11日 15:25   来源:咸宁新闻网   

  美国博主“甲亢哥”举着手机对准高铁窗外,隧道里突然亮起的满格5G信号让他惊呼;东北姑娘刘影操着一口“自带喜感”的方言,演示如何用工具夹出站台缝隙里的物品;英国博主亚当站在复兴号前,兴奋地向海外网友展示中国高铁的先进设备。这些被镜头定格的瞬间,不是官方宣传片里的刻意摆拍,而是中外网红博主用幽默与真诚记录的高铁日常,却意外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生动窗口。当短视频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新使者”,高铁故事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让中国速度与中国温度在全球语境中收获共鸣。

  外国博主的“初见惊喜”,照见中国高铁的硬核实力。在第12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现场,亚当拍摄的复兴号视频下,海外网友的留言满是“科技感拉满”“安全又高效”的赞叹;德国“木马爸爸”第一次坐高铁时,对宽敞明亮的车站、分秒不差的准点率直呼“几乎完美”;美国博主刘莱恩坐错车后,被铁路工作人员高效衔接安排返程,感慨“这是了不起的旅客服务”。这些来自异乡的真实体验,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却比任何数据报告都更有说服力。当中国高铁承担起全国76%的旅客发送量、69%的旅客周转量,成为中长途运输主力,外国博主的镜头恰恰捕捉到了这份“主力担当”的底气。从隧道里的5G信号到跨站接驳的流畅,从350公里的时速到人性化的应急处理,每一个细节都是中国基建与服务理念的集中体现。

  中国博主的“民生科普”,藏着高铁旅途的细腻温情。刘影的抖音账号里,“坐高铁能带插排吗”“东西掉站台缝隙怎么办”这类“接地气”的问题,总能得到“挠挠的(很厉害)”东北式解答;崔迪的镜头则对准了铁路幕后英雄——深夜驾驶动车的地勤司机、徒步维修线路的工人、拖着水管百米冲刺的上水工。这些内容没有宏大叙事,却精准戳中旅客的日常困惑与情感共鸣。当刘影用轻松的音乐配上乘务员的工作日常,当崔迪把“不能带上火车的物品”做成趣味清单,他们其实在做一件事:让高铁从“冰冷的交通工具”变成“有温度的生活场景”。670万粉丝、9696万点赞的数据背后,是民众对“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服务的认可,也是铁路人用专业与坚守赢得的信任。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些短视频正在重塑中国故事的传播方式。过去,我们习惯用“宏大叙事”展现发展成就,但在跨文化传播中,“小故事”往往更有穿透力。外国博主用“隧道5G”“坐错车救援”这类个人体验,打破了海外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中国博主用“东北话科普”“幕后工种揭秘”,让本土民众更懂铁路人的付出。这种“民间视角+幽默表达”的传播模式,没有说教感,却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产生共情。当海外网友为高铁速度惊叹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创新进取的中国;当国内网友为“影老板”的科普点赞时,他们感受到的是公共服务的贴心。短视频就像一座桥梁,一边连着中国的发展实践,一边连着世界的多元目光,让高铁故事成为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通用语”。

  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中国高铁的发展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温度的奋斗史。中外网红博主的镜头,只是恰好捕捉到了这部史书里最生动的篇章。当“甲亢哥”的惊呼、刘影的笑声、亚当的赞叹交织在一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高铁的速度与便捷,更是一个国家对待民生的态度、对待世界的真诚。这些短视频告诉我们:最好的中国故事,从来不在文件里、报告中,而在每一趟准点出发的列车上,在每一次耐心的帮扶里,在每一个普通人用镜头传递的真诚与热爱中。当越来越多的高铁故事通过短视频走向世界,中国形象也将在这些鲜活的细节里,变得更加真实、立体、可爱。(郭志坚)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