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中央关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部署下,我国交通运输体系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效率革命与结构优化。从政策顶层设计到企业创新实践,从多式联运突破到数智化赋能,一系列举措正在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总费用,提升流通体系现代化水平,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协同联动:多式联运与“一单制”破壁清障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关键在于打通跨区域、跨方式的流通堵点。铁路部门积极创新运输组织模式,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和“一单制”服务,成效显著。
以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为例,其通过深化“铁路+港口+航运”三方联动,开通大连至长春疏港班列并实现每周两列常态化运行,打造了连接东北腹地与港口的快速通道。同时,开行蒲河至广州的混货电商班列,频率从每周5班提升至“日日班”,构建起辽宁与大湾区的快捷物流走廊。在“一单制”方面,沈阳局已在大虎山、远达等地完成32个试点项目,累计处理958个标准箱,实现“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次结算”,显著减少了单证流转和沟通成本。
满帮集团作为数字货运平台代表,则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车货精准匹配,将货主发货平均等待时间从2.27天大幅压缩至0.42天,司机最快几分钟即可接单,极大提升了公路干线的物流效率。
降本增效:数智赋能与结构优化双轮驱动
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核心目标。当前,各方正从基础设施、组织模式、技术应用等多维度系统推进。
在运输结构优化方面,深化“公转铁”是关键。铁路部门大力推广物流总包和“门到门”服务,为企业定制运输方案,助力其综合物流成本降低10%以上。同时依托无水港建设,强化不同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
数智化转型则为降本提质注入新动能。满帮平台通过智能匹配和路径优化,帮助司机年均降低经营成本1-2万元,车辆月均承运次数从2015年的14次提升至20次。更值得一提的是,平台近年累计减少碳排放达1000万吨,并通过“碳账户”体系让超100万司机享受到绿色权益,实现了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直面挑战:破除壁垒与创新机制仍需发力
尽管成效显著,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地方保护主义、行业垄断、规则不统一等问题依然存在,跨区域物流协同、数据互联互通、单证互认等方面仍有堵点。
专家建议,需进一步强化法治建设,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行为干预,落实“统一政府行为尺度”。企业也需继续深化创新,如满帮计划探索多式联运数字化场景,将平台空驶率降至20%以下,并提升新能源配送车占比至20%以上,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
只有通过政府、行业、企业的协同努力,才能真正做到物畅其流,让交通真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