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全国首列粮食多式联运“一单制”班列满载3000吨玉米从国铁沈阳局吉林榆树站发车,搭乘货轮驶向广西钦州港,开启海运之旅。今年以来,铁路部门积极加强与港口、航运、公路等部门的协作,聚焦“公铁水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和多式联运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让“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不断照进现实。
以铁路为骨干,织密多式联运“一张网”。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串联起港口、公路、机场等枢纽节点,成为立体交通网络的“骨架”。截至2024年,全国规划的40个铁路物流中心全部挂牌成立,直通快运班列开行数量突破340条,165个铁路物流基地辐射全国;2024年11月22日,国铁集团开始试行多式联运“一单制”运输,2025年2月28日,国铁集团与4家航运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联手开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一单制”运输服务。截至目前,已推出多式联运“一单制”产品119个,铁路货运市场份额持续扩大,物流运行总体延续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一张以铁路为纽带、多式联运高效衔接的物流网络,正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注入强劲动能。
以创新为引擎,激活联运发展“新动能”。从“单一运输”到“全程物流”,中国铁路以技术革新和服务升级破解行业痛点。针对铝卷、粮食等特殊货物,铁路部门研发卷钢箱、粮食箱等17种新型集装箱,实现“一箱到底、无缝衔接”;在内蒙古霍林河,首趟铝带卷钢箱专列通过“公转铁”直抵杭州,为企业年节约物流成本超千万元。数字化赋能更让物流“智慧转身”:电子运单、无纸化报关普及率超90%,铁海快线“一单制”服务让企业结算效率提升50%。与此同时,中欧班列开行频次加密,2024年一季度新增线路12条,跨境电商专列、冷链班列等定制化产品满足多元化需求。创新驱动下,“三联运”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降低了全社会物流成本,2023年铁路运输每万吨公里碳排放仅为公路的1/7,绿色效益凸显。
以协同为纽带,书写惠民利企“大文章”。立体交通网络的本质是资源整合与协同共赢。在重庆果园港,“铁水公空”四式联运码头实现“一次委托、全程服务”,货物到发效率提升40%;在粤港澳大湾区,高铁快运整列批量运输试点启动,生鲜产品“夕发朝至”覆盖全国主要城市。2024年,全国沿海和长江干线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超90%,北煤南运、西矿东送等战略通道通过“铁水联运”年运量超4亿吨。数据背后是民生温度:一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8万亿元,同比增长5.9%,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铁路与港口、公路、航空的“握指成拳”,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物畅其流”的红利,更让“中国制造”通过立体网络走向全球。
舟车汇聚,九州通衢。中国铁路以“多式联运”为支点,撬动现代物流体系深刻变革,为畅通经济循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面向未来,这张立体交通网络将继续以创新之笔、协同之力、惠民之心,书写交通强国建设的壮丽篇章。(姜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