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京张:从自主之路到强国之音的启示

2025-04-30 15:48 来源:信阳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佟明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百年京张:从自主之路到强国之音的启示

2025年04月30日 15:48   来源:信阳日报   

  1909年,詹天佑在八达岭的烈烈寒风中凿通“人”字形铁路时,或许未曾想到,这条全长201.2公里、造价仅为外国报价五分之一的京张铁路,会成为中国百年奋进的精神图腾。而今,当京张高铁风驰电掣般穿越长城地下102米深处,当北斗导航、5G超高清演播室等“黑科技”嵌入智能高铁,这条跨越世纪的钢铁动脉,正以历史与现实的交响,向世界讲述着自立更生、共克时艰、自主创新的中国故事。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905年的中国,列强环伺,铁路筑路权沦为博弈筹码,清政府自行修筑京张铁路备受他国冷嘲热讽。詹天佑以“全用华员,不借外债”的决绝,在青龙桥的峭壁上写下答案——通过“人”字形展线将坡度降至33‰以下,以“竖井开凿法”攻克八达岭隧道,硬是在“每四十尺垫高一尺”的关沟段,用28万两白银的节余提前两年通车。这种“勒紧裤腰带也要争口气”的骨气,与当下中国芯片、航天等领域突破技术封锁的意志一脉相承。正如京张铁路用“中国设计”击碎殖民者幻想,今日的复兴号标准动车组已实现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技术名片。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詹天佑在工程日志中写道:“全路员工一万余人,昼夜赶工,虽风雪亦不稍懈”。这种上下同欲的凝聚力,在新时代的京张高铁建设中迸发新光彩:2016年至2019年,2万名建设者以“毫米级”精度完成八达岭长城站施工,守护千年文脉。面对新冠疫情冲击,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项目坚持“封闭式施工+网格化管理”,实现“零感染、不停工”。这种共克时艰的韧性,在全球化逆流中尤为珍贵。当单边主义加剧产业链波动,中国铁路以“全产业链自主化”构筑安全屏障——从钢轨冶炼到列车控制,从轴承制造到软件系统,上下游企业形成“创新共同体”。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本质是通过空间换坡度的创世之举;而今的京张高铁,则用北斗卫星定位实现350公里时速下厘米级精准停车。新旧京张的对比,折射出创新范式的革命性转变:老京张靠“耳贴钢轨听异响”,新京张用众多传感器实时监测桥梁隧道;京张高铁构建全球首个智能高铁技术体系,不仅首创了“模数驱动、轴面协同”智能高铁理论,还创新了涵盖协同设计、智能施工、工程管理的高铁智能建造成套技术。这种创新已超越技术层面,升华为发展理念。

  站在京张铁路“人”字形交汇点俯瞰,地上是1909年的蒸汽轨迹,地下是2025年的智能动脉,以此照进中国发展的现实:既要有穿越历史烟云的定力,更需开创美好未来的魄力。当前,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气候变化的挑战亦在加剧。中国铁路以“八纵八横”路网为骨架,发挥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优势,并以中欧班列串联广大国家和地区,正是对时代之问的有力回应。正如詹天佑所言:“各处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今日之中国,正以更开放的创新姿态,将自立自强的火种,燃成照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火炬。

  百年京张,既是一部技术进化史,更是一部精神传承录。当世界站在十字路口,这条横跨世纪的钢铁长龙,正以铿锵之音奏响新时代的奋进之曲。(李研宇)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