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 产业市场 > 交通运输 > 滚动新闻 > 正文
 
评论:东航山航们 别再透支社会信用了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8年04月10日 13:04
    过度逐利的欲望大门一开,怪事自然来。东航“返航”事件看似极端,但并不偶然。

    相信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指向:当事飞行员为私利,竟然以公共安全为筹码。倒也难怪,即使是可能自认为被委屈得不得了的他们,敢在阳光下晒晒薪酬吗?其收入肯定是我们工薪族不敢想象的天文数字。尽管我们承认其“有才”,但也不禁想问问:“究竟挣多少才算多?”

    在指责员工贪利的时候,在信誓旦旦地声明维护乘客利益时,航空公司们是否想过自身又做得怎样呢?敢拍拍胸脯说自己做出了榜样吗?这些年,航空公司们的“口碑”有目共睹,只要随机问问坐过飞机的人,有几个人没有遇到过可疑的“天气说”“机械故障说”……

    记者此前乘坐“山东航空公司”航班的一次“奇遇”就十分典型。提前近3个小时到机场,却怎么也找不到机票上的航班。几经查找,原来悄无声息地取消了。几经询问原因,先是被告之山东起飞时有“大雾”。巧了,当时有旅客说自己家就在机场附近,家里人说早上“天气好极了”。随后又改成“机械故障”,等等。在机场甚至还发生,山航员工袭击仗义执言女乘客的怪事,让记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有乘客赶到山航总部反映情况,山航领导有时间宴客却抽不出几分钟出来听听。

    怪吗?其实不怪。历次航旅冲突中,航空公司的不少“格式化”托词事后都被证明是“谎言”。难怪有人怀疑是因“乘客不足”不划算,才随意取消撤并航班。企业当然是要追求效益的,但不能过分贪利。心里有“事”,当然就说不清楚。像山航,事后干脆来个鸵鸟政策,我不理你,你又能怎样?乘客当然没什么办法,又不能也不会像东航飞行员那样“返航”。

    此次东航的“返航”事件,在广大媒体和网民的“围追堵截”之下,“人为因素”已是板上钉钉。但即使到了现在,东航也还在闪烁其词。就像“狼来了”那个故事一样,“谎言”太多了,最终即使不是谎言,人们也不相信了。日前,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发生一起乘客“过激”被公安机关人员带走的事。那个乘客因改签而“大怒”肯定不对,CZ6277航班也许是真的“由于机械故障”。但在乘客屡屡被忽悠这个大背景下,发生这样的事怪吗?

    一个行业一而再再而三地透支公众的信任,最终苦头自己也难免共尝。用社会信用换蝇头小利,最终会抬高行业运行成本,抬高全社会的运行成本,谁又能是赢家?

    由此看来,东航目前陷入舆论困境,对东航、对行业、对公众,都未必是坏事。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