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交通运输 > 正文
中经搜索

山西:火车票实名制,对旅客出行有何影响?

2010年01月21日 18: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1月8日,火车票将在广州、成都试点实行实名制售票的消息传出后,记者从铁路部门获悉,尽管我省并不在火车票实名制试行范围内,但由太原铁路局发出的3趟列车将涉及到实名制火车票,购买试点车站的返程票也将实行实名制。

  37个火车站试行火车票实名制

  所谓火车票实名制是指公民在购买火车票和乘坐火车时,需要登记、核查个人的真实身份的一种实名制度。不过,儿童票不实行实名制。

  试行实名制的37个火车站是:1月30日至2月13日,广州、广州东、广州北、佛山、深圳、深圳西、东莞东、惠州、汕头;2月14日至3月10日,岳阳、长沙、株洲、衡阳、耒阳、郴州、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常德、益阳、娄底、邵阳、永州、溆浦、新化(广深线动车组列车、广九直通车、武广高速铁路动车组列车除外);成都、成都南、重庆、重庆北、南充、达州、贵阳、遵义、内江、万州、攀枝花站试行火车票实名制。

  实名制火车票的预售期为10天,自1月21日7时起开始发售1月30日及1月30日之后的实名制火车票。

  旅客可凭借20种证件购票

  旅客可凭借20种证件通过各火车站售票窗口、铁路部门设立的集中售票处、火车票代售点、电话订票等4种渠道购买实名制火车票。

  有效身份证件包括:居民身份证(或临时身份证)、军官证、武警警官证、士兵证、军队学员证、军队文职干部证、军队离退休干部证、军队职工证、护照、港澳同胞回乡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来往港澳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外国人居留证、外国人出入境证、外交官证、领事馆证、海员证和铁路乘车证。

  铁路部门建议,旅客尽量使用二代身份证购票、验证。目前,铁路部门已经研制了便捷的身份识读和核实的系统软件,配备了二代身份证、二维码识读设备、计算机、打印机、摄像头等设备,提高了二代身份证的识读、核实速度。

  对我省旅客出行有什么影响?

  虽然我省不在火车票实名制试行范围内,但太原铁路局有3趟列车途经火车票实名制试行地区,分别是太原发往广州东、成都和重庆北的列车,乘坐这3趟列车的旅客从我省出发去外地时,买火车票不需要出示相关证件,但是从试行火车票实名制的地区返程时,必须出示相关证件才能买到返程火车票。

  在太原火车站预售网点,旅客可以提前10天买到全国范围内的异地火车票。因此,在购买火车票实名制试行地区发车的异地联乘、返程票,需要提交购买实名制火车票所需要的证件,票面将打印旅客身份证号码和姓名等信息。在当地进站、乘车时,旅客需要提供相应的身份证明,经查验后方可上车。

  据了解,虽然火车票实名制并未在我省试行,但是,太原火车站出台了一个类似实名制的新规——在太原火车站预订火车票必须提供身份证号码。根据这项规定,一个身份证号码最多只能买5张座位票或者3张卧铺票,当旅客取票时,工作人员会核对旅客的身份证号码和订票时登记的身份证号码是否一致,此举是为了防止票贩子在短时间内重复订票。

  不过,工作人员提醒说,以往订票不需要登记身份证号码,如果旅客过时不取票,订票会自动取消,其他人还可以重新打电话订票。现在,旅客订票时需要提供身份证号码,如果到时间不取票,务必要提前取消。

  出行莫忘带证

  在试行实名制的车站,要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车票,车站核对相符后,方可进站上车。

  铁路部门提醒旅客,购票时要认真核对车票票面身份信息与乘车旅客身份信息的一致性,尽量保持票面整洁,避免污染、揉皱;出行前,应检查并提醒同伴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和车票,按车站公告的检票时间和地点规划好出行时间,以免耽误行程;进站时,提前准备好车票和有效身份证件,以加快验证进站的速度。

  1.5米以上、16岁以下和没有办理身份证的未成年人可凭户口簿、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户籍证明或学生证购票。其中,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户籍证明只允许购票,旅客进站前须在车站补办临时身份证明,儿童车票不实行实名制。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赛思博律师事务所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大嘉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