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李妍 通讯员肖明葵、赵檬摄影报道)4月28日,由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黄埔珠江村旧村改造项目首开复建区7-3号楼主体结构顺利封顶,正式进入装饰装修和机电安装施工阶段。
中交四航局黄埔珠江村旧村改造项目,位于黄埔临港经济区核心起步区,是“一江两岸三带”的重点区域,建成后将为广州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功能。项目总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首开复建区建筑面积约为19.13万平方米,分为7号、8号两个地块,其中7号地块建筑面积为13.29万平方米,规划建设3栋楼。目前建设进度正呈阶梯推进状态:7-3号楼主体结构率先封顶,7-2号楼施工至地上第16层,7-1号楼施工至地上第17层。
“自2024年6月29日7号地块突破正负零,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以来,300余天里团队全员始终严格执行施工组织计划,合理优化工序,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进度不受影响。”中交四航局项目负责人李建堂说道,随着主体结构、二次结构、屋面水电安装等工序合理穿插,最终生产建设最大化缩短了施工工期,并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
站在21.6万平方米的临江地下室施工现场,中交四航局项目总工程师李志权指着混凝土墙面介绍道:“我们通过两种技术的有机融合,让反力墩与抗裂混凝土侧墙和谐共存,在二者的协同作用下,结构应力得以达到动态平衡,在膨胀应力与约束力的相互博弈下,成功实现了零裂缝的目标。”
面对临江潮湿的地质条件和当地自然环境的侵蚀威胁,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开启项目建设“铁壁”的探索之旅。经过反复的计算与实验,最终确定了“反力墩+镁质膨胀剂(II型)控裂技术”技术方案,同时根据项目实际,设计出了性能均衡的膨胀混凝土配合比。实践证明,此项技术有效攻克了新浇混凝土前期控裂难题,显著提高了地基密实度和抗渗性,为江畔地下室筑起一座隐形的防渗长城。同时,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依托BIM技术构建模型,实现多专业协同设计,有效规避了设计冲突和重复劳动,创新引入测量机器人技术开展实测实量工作,现场测量效率提升了4倍。
在施工过程中,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通过周密复盘,发现工序转换期存在长达14小时的“防护真空期”,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创新研发出模块化防护体系——可拆卸式洞口防护网及工具式钢爬梯。这些依据洞口形状及楼栋情况量身定制的设备,全方位守护着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为建设平面覆盖上无死角的防护矩阵。
这些设备能快速安装与拆卸,不会干扰现场施工作业,随着建筑每升高一层,这些“钢铁蒲公英”便集体迁徙至新作业面,继续发挥“安全卫士”的作用,在大幅提升施工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实现了作业层动态安全管控和建设全周期安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