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舆情:
版权引进节目受热捧 国内原创"去哪儿"了
  湖南卫视的明星育儿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上周五晚首播,林志颖和儿子Kimi、郭涛和儿子石头、田亮和女儿Cindy、王岳伦和女儿Angela、张亮和儿子天天给观众带来惊喜。根据央视索福瑞收视数据统计,《爸爸去哪儿》以全国网收视率1.1,城市网收视率1.46的成绩赢得开门红,并收获“零差评”,一夜之间成为网络最热话题,受到了网友和观众一边倒的推崇。
    那么,是什么令《爸爸去哪儿》瞬间吸引观众的眼球?当前国内海外综艺引进风潮正起,引进剧到底引进的是什么?国内难道做不到原创?

《爸爸去哪儿》零差评受热捧

    媒介360:看了韩国版《爸爸!我们去哪儿?》的片段,发现韩国的国情跟国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韩国节目中孩子之间有很多交流,比较强调真人秀的感觉。而芒果台版的《爸爸去哪儿》,更加注重的是“爸爸”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节目组编排的成分更大一点。节奏比较紧凑,更加适合国人的收视习惯,这可能正是节目组聪明之处。
  媒体人梅子笑: 《爸爸去哪儿》最大的卖点是“明星亲子”。《爸爸去哪儿》以“生存体验”的形式,展示明星(非普通人)在陌生场合(非常见环境)与孩子的相处(普通人的生活),从而具备了卖点。不谙世事的孩子被置于陌生的场景,则为冲突制造了最真实的真人秀氛围。在节目中,明星们要互动的是不谙世事、完全不受控的孩子,他们没有台本、不按常理出牌,可能会哭、会闹、会调皮、会挑战他们的权威,而这,恰好构成了节目的看点。
  小编有话说:其实这种亲子类节目一直都存在,但今年在经历了音乐、选秀节目冰火两重天的“打击”后,各大卫视出现收视断层和节目空档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亲子节目恰在此时播出,有市场、有很明确的观众群、有新鲜感,为其成功埋下了伏笔。而且《爸爸去哪儿》节目模式引进韩国,节目形态成熟,在韩国也广受好评,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引进中国后,湖南卫视针对中国受众喜好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风靡荧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国内掀起综艺引进剧热潮

  国内综艺节目从《中国达人秀》到《星跳水立方》,从《中国好声音》到《我是歌手》,从《舞林争霸》到《舞动奇迹》,从到《老爸老妈看我的》……这些火热的电视综艺节目无一例外是从海外引进的。
  这股海外版权“引进热”或与“限娱令”背景有关。2011年下旬,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规定自2012年元旦起每个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娱乐节目每周不超过两档,全国卫视总数控制在九档以内。在此背景下,各大卫视走上“精品化”之路,花重金从国外购买电视栏目版权的方式愈演愈烈。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以来,中国每年引进的电视节目模式平均约20种,今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30多种。有媒体称,目前中国走红的电视综艺节目90%是从海外引进的版权。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副研究员张建珍认为,电视台热衷于引进海外模式节目,是因为大型活动类模式节目在短期内能提高收视率,提高电视台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再加上这些模式节目都经过国际市场的检验,属于比较成功的项目,市场风险比较小。
  也有分析人士称引进海外成熟的节目模式,一方面是为了降低失败风险,西方节目有一套严格的生产机制,可以让国内电视台少走很多弯路;另一方面,可以将被网络媒体抢走的受众特别是青年群体重新吸引回来,毕竟投资巨大、操作复杂、周期较长的大型综艺节目是网络媒体暂时无法染指的。
  小编有话说:引进海外成熟版权即便是为了走“精品化”路线,这也只是一种救急之举,不能成为根本之计。但是,从原先简单的“山寨”到正式引进版权的进化过程,我们也看到了国内电视台版权意识的提高以及逐步认识到节目模式的价值。

引进剧到底引进的是什么?

  每当谈到引进海外节目模式,都不可避免地会提一个词“Bible”,业内人士管它叫“宝典”。
  浙江卫视宣传总监王征宇:以《王牌谍中谍》为例,其节目模式看上去很简单,但在这个游戏过程中的心理博弈,是需要极为成熟的灯光、舞美、剪切等系统地展现,没有购买模式购买宝典(即bible)是不可能学会的。
  《激情唱响》总制片人苏铭:购买一个节目模式,最核心的就是要买这本‘宝典’。“宝典”堪称该节目的制作秘籍,从节目宗旨、详细环节,到舞美、灯光,事无巨细统统包含,可谓是“凝结了一档节目最宝贵的创意、制作知识和经验”。
  连同“宝典”搭售的,还有原版节目的全部光盘,以及一位熟悉该节目制作模式的制作人。这位制作人会专门飞到国内,全程监督和指导新节目的制作,以免原有模式在“复制”过程中走样。苏铭形容说,“这就像你拿到了麦当劳的配方,也不一定能做出麦当劳的味道;有些属于火候掌控的问题,得现场边做边问。”他举例说,购买了《X Factor》的节目模式后,英国制作人不仅飞到中国给大家上课培训、对方还提供了灯光、舞美、团队管理等方面的负责人,分阶段到国内指导工作。
  北京世熙创意老总刘熙晨:引进模式引进的是制作节目的诀窍、引进的是系统的工业流程,这有利于国内创意水平的提高。海外引进模式的节目特点是具有可复制性,环节、制作方法等不依赖于价值结构。模式节目包括节目的定位、环节、构成、制作方式、舞美、灯光、音乐,更多的属于节目制作,属于技术秘诀。
  唯众传媒老总杨晖表示,国内电视人要学习的是国外节目的理念,国外很多节目的模式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拿到中国观众面前的时候,已经经过了市场考验。
  小编有话说: 一个“宝典”看似简单,幕后可能需要灌注十年、十几年的心血。中国电视产业化目前还处在很幼稚的阶段,海外节目模式引进也许是学习国外成功经验的一个最快捷径,但是拿来主义也容易使国内电视节目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小编认为引进节目模式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从国外成熟模式中学到精髓,并运用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创造中,为中国原创作准备。

国内难道做不到原创?

  国外电视节目的制作从一个品牌电视节目最初的创意或概念提出,到对概念进行市场调查,再到节目制作,节目播放,以及节目版权售卖,最后节目退出等完整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都有专业化分工,已经形成一个完善的电视产业链。
  国外一个电视节目的创意或原始概念一般由专门的“模式写手”提出。这些模式写手们一般都是自由职业者,他们几个人组成一个公司,平常几个人聚在一起,主要通过头脑风暴或根据市场上受众的需要,专门提出创意或概念。如《The Voice》的创意就是由美国知名电视人John de Mol和Roel van Velzen提出。
  “模式写手”一般把这些创意或概念推销给“模式制作公司”或电视台。模式制作公司或电视台首先在公司内部小范围对概念进行验证,比如公司内部几个人先尝试一下此类节目是否有吸引力,如果有,那么模式写手与制作公司就达成交易,并初步制作一个简单的“样片”。如果没有则放弃购买此创意。
  在节目正式制作之前,国外制作公司会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等节目筹备工作,包括邀请受众观看“样片”,对节目进行详细的评价,对节目的播出时间、播出平台、播出风险等进行分析,甚至对节目进行试播,一旦收视率高、观众反馈良好,则节目就从筹备期进入正式制作过程。
  《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版权公司IPCN王彦: 总之,国外电视节目制作过程已经形成一个清晰的、分工明确的流水线式制作体系,每个节目制作都会总结成一套几百页厚的‘制作宝典’。
  在电视节目制作方面,国内电视节目在制作之前虽然也有一套测试机制,如各省卫视台会把地方台作为新节目的测试平台,但是整体缺乏对受众市场的重视,或缺乏充足的市场调查,一个节目的播出与否,领导的意见会起关键作用,而非科学的受众调查。在具体的电视制作技术方面,从概念到执行方案都在导演一个人的脑海里,虽然也有分工,但整体缺乏专业化、流程化、体系化,更是没有形成书面化、可操作的“制作宝典”。
  此外,由于国内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投入巨资制作的电视节目得不到保护,即便有赔偿,与投资成本相比较,简直九牛一毛,因此“投入越大、死得越快”,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也成为制作方在投资方面最大的风险。
  “国内电视节目市场缺乏版权保护,不仅使制作方失去创新的动力,还可能使制作方的投资亏损。”人民大学电视节目研究专家颜梅说。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些有实力的电视台纷纷开始推动原创节目的研发生产。据了解,上海广播电视台成立了创新创优小组,已于今年年初颁布了《创新创优办法》,建立了从总台到卫视频道的三级节目研发体系,设置了亿元原创节目研发推广资金。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也已经形成每年两次向全台征集节目研发方案的常态机制,浙江卫视还新成立了战略发展中心模式研发部,汇聚全台最精干的力量专注研发原创节目。
    小编有话说:对于国内节目原创的问题,知识产权保护确实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不过好在这几年,随着文化产业发展的逐步成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逐渐加深,政府也一直在这方面努力为创作者营造一个健康的创作环境,包括几次修改知识产权法,及最近相关部分出台措施鼓励原创,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问题在逐渐地改善之中。但是有了大的环境,下一步可能就是人才、创意问题,环境可以改善,而创意人才的培养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多方考量细细研究。

总结:

  一度,国内电视台对于引进海外综艺节目模式趋之若鹜。从短期看,这种速成的引进模式的确让先吃螃蟹者大获其利;但长远来看,一窝蜂地从海外引进节目,也导致了国内综艺节目“虚火”、高度同质化,进而使原创节目发展失调、后继乏力。中国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原创节目品牌,引进只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国节目制作短板,我们需要在引进的过程中学到国际一流的节目制作经验,进而为原创铺路,毕竟走出国门靠的是有竞争力有品牌的原创节目。

电视综艺节目引进类型
  围绕“引进”,追溯起来,可以发现呈愈演愈烈的走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增长、传媒进步和生活方式转变,中国内地的电视综艺节目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先是学习港台,继而是日韩,现在是欧美,空间地域逐渐扩展,文化跨度越来越大,形成了当下的“引进热潮”。
  电视综艺节目“引进”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元素引进,不涉及产权交易,以单方面的模仿借鉴为主,代表是1997年湖南卫视推出的《快乐大本营》,以香港综艺娱乐节目《综艺60分》和台湾综艺娱乐节目《快乐星期天》为样版。二是产品引进,产品引进是直接购买外国制作的综艺节目产品,在国内平台播放。三是模式引进,引进节目创意、操作程序、产业开发,在中国“连锁加工”,典型代表是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
为什么钟情海外模式?
  1 .版权费不高
  今夏13档歌唱类真人秀节目,有10档是引进版权。同时,目前在播或即将播出的新类型节目,都与海外模式有关,甚至连湖北卫视《我爱我的祖国》这种节目,都引进自海外。据刘熙晨介绍,国外版权公司大多都是按照“两季一授权、按集算收入”的方式核算,所以像好声音这种好的模式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卖,“去年全球共有30亿欧元的版权收入。”而在中国,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名制片人透露,“一般的大模式每季不过在100万-200万人民币之间;小模式一集几万,加起来一季不过几十万人民币。像《王牌谍中谍》一季的授权费也没达到十万元。”所以相比在明星、音响方面的投入,版权费只是“九牛一毛”。
  2 .学到的不少
  不过刘熙晨认为,虽然价格不高,“但国内电视台愿意花钱买已经算是进步。因为引进的并不光是一个授权,还有一系列工业化流程化的指导,这是系统性的学习。”王征宇也同意这种观点,“《王牌谍中谍》的模式看上去很简单,但在这个游戏过程中的心理博弈,是需要极为成熟的灯光、舞美、剪切等系统地展现,没有购买模式购买宝典(即bible)是不可能学会的。”
“洋宝典”留下多少真金
  曾制作了《过年七天乐》、《越战越勇》等节目的央视制片人张凯认为,引进海外模式的最大作用是锻炼团队执行力。他分析说,电视台在引进海外节目过程中不乏全盘照搬者,但这对团队进步毫无帮助;而一些节目在制作过程中请了三五位原版节目制作人员来做指导,留下了经验,“这就像每个球队里有三个外援,对本土球员来说是个刺激。”
  海外模式带给陆伟的最大启示,则是制作理念的更新。“综艺节目可以是不同元素的排列组合,但节目模式需要一个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核心亮点,转椅、灭灯,这些设计看上去很简单,但第一个想到它们的人绝对是天才。”在他看来,中国电视节目要搞原创,还得从最起码的“点子”做起。
原创量虽多但质待提
  《中国好声音》在去年的热播,带动了国内海外模式节目引进的热潮。据统计,今年国内各大电视台确定引进并播出的海外模式节目超过50档。但目前国内原创节目在电视台播出数量上仍占绝对优势,占全天节目总量的95%以上。
  问题在于,不少国内原创节目由于创新力缺乏、节目质量不高,也使其在播出效果上打了不少折扣。相比之下,引进模式节目虽然总量不大,但普遍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社会关注度,在传播力和影响力上远远胜出。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人:成琪 电话:010-83512266-8329
E-mail:chengqi@mail.ce.cn
责任编辑:金宗云 电话:010-83512266-8270
传真:010-83543336
微博:http://e.weibo.com/cewenhua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