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闽南幻境主题景区项目发布

2025-04-25 08:32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新华社客户端厦门4月23日电(记者 付敏)全国首个闽南幻境主题景区“屿见闽南·时光幻境”23日举办沉浸式发布会。

  “屿见闽南·时光幻境”项目位于厦门东渡码头后方,毗邻厦门国际邮轮中心,建设面积20.1万平方米,由1500名设计人员、1800名建设队伍雕琢,以海洋文明、闽南文化、厦门故事为核心,将闽南魅力浓缩为“远古山海”“闽南幻境”“鼓浪回响”“滨海流光”“邮轮时光”五大篇章。其中,一期“远古山海”和“闽南幻境”将于今年“五一”全球公测,5月17日正式迎客。其中,“远古山海”2.3 万平方米,重现闽南原住民南岛语族人生活图景;“闽南幻境” 5.7万平方米,呈现宋元明清至近代下南洋跨越1800多年的万象风情。

  据介绍,该项目溯源闽南历史文化,形成三大演区、八大街区,落成116栋可品味的历史建筑,并精选展现83项非遗文化,通过演艺、文化空间、装潢雕饰等,让非遗实现可品尝、可触摸、可穿戴、可聆听、可观赏的五感体验,形成具有生命力的“非遗博物馆”。市民和游客可在此沉浸式互动44名演员、观赏近30场演艺、体验超1000款多达6000套华服换装,置身场景成为“画中人”。

  “屿见闽南·时光幻境”项目在厦门市委市政府、港口高质量发展指挥部、厦门市文旅局大力支持下,由象屿集团旗下邮轮母港集团历时三年打磨。公司负责人表示,项目秉持致敬闽南、献礼城市的初心,旨在打造“全球闽南文化之窗”和厦门文旅名片,以“可触摸、可交互、可共情”的创新模式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我们采取‘溯源不守旧、创新非还原、真实且梦幻’的手法,让闽南文化在建筑、景观、业态、演艺中‘娓娓道来’,也希望游客与我们‘共创’,通过个性化的体验,与‘心中闽南’对话,丰富‘屿见闽南·时光幻境’项目与闽南文化的表达力、生命力。”邮轮母港集团负责人表示,“我们也将以项目开业为新起点,进一步发挥邮轮母港片区的旅游流量核心入口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繁荣厦门乃至闽南文旅市场,把国内外游客‘引进来’,也助力中华文化随着国际邮轮‘走出去’,再续发展新章。”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冬阳)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产业库首页 > 文化创意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国首个闽南幻境主题景区项目发布

2025年04月25日 08:32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新华社客户端厦门4月23日电(记者 付敏)全国首个闽南幻境主题景区“屿见闽南·时光幻境”23日举办沉浸式发布会。

  “屿见闽南·时光幻境”项目位于厦门东渡码头后方,毗邻厦门国际邮轮中心,建设面积20.1万平方米,由1500名设计人员、1800名建设队伍雕琢,以海洋文明、闽南文化、厦门故事为核心,将闽南魅力浓缩为“远古山海”“闽南幻境”“鼓浪回响”“滨海流光”“邮轮时光”五大篇章。其中,一期“远古山海”和“闽南幻境”将于今年“五一”全球公测,5月17日正式迎客。其中,“远古山海”2.3 万平方米,重现闽南原住民南岛语族人生活图景;“闽南幻境” 5.7万平方米,呈现宋元明清至近代下南洋跨越1800多年的万象风情。

  据介绍,该项目溯源闽南历史文化,形成三大演区、八大街区,落成116栋可品味的历史建筑,并精选展现83项非遗文化,通过演艺、文化空间、装潢雕饰等,让非遗实现可品尝、可触摸、可穿戴、可聆听、可观赏的五感体验,形成具有生命力的“非遗博物馆”。市民和游客可在此沉浸式互动44名演员、观赏近30场演艺、体验超1000款多达6000套华服换装,置身场景成为“画中人”。

  “屿见闽南·时光幻境”项目在厦门市委市政府、港口高质量发展指挥部、厦门市文旅局大力支持下,由象屿集团旗下邮轮母港集团历时三年打磨。公司负责人表示,项目秉持致敬闽南、献礼城市的初心,旨在打造“全球闽南文化之窗”和厦门文旅名片,以“可触摸、可交互、可共情”的创新模式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我们采取‘溯源不守旧、创新非还原、真实且梦幻’的手法,让闽南文化在建筑、景观、业态、演艺中‘娓娓道来’,也希望游客与我们‘共创’,通过个性化的体验,与‘心中闽南’对话,丰富‘屿见闽南·时光幻境’项目与闽南文化的表达力、生命力。”邮轮母港集团负责人表示,“我们也将以项目开业为新起点,进一步发挥邮轮母港片区的旅游流量核心入口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繁荣厦门乃至闽南文旅市场,把国内外游客‘引进来’,也助力中华文化随着国际邮轮‘走出去’,再续发展新章。”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李冬阳)

  • 1
  • 2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