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坐着火车游中国”从一句口号变为国民出行新潮流,2025年的中国铁路正以钢铁动脉为笔、以绿水青山为卷,书写着“铁路+文旅”深度融合的壮丽篇章。截至9月中旬,全国铁路累计开行旅游列车已突破3000列次,带动沿线文旅消费超百亿元,这一数据不仅刷新历史纪录,更折射出中国旅游业在交通赋能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
从“通道经济”到“场景经济”。旅游列车的爆发式增长,本质上是交通基础设施升级与消费需求迭代同频共振的结果。2025年上半年,全国铁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达11183列,同比增长7.5%,而旅游专列以23.2%的同比增速成为最活跃的增长极。这种“快进慢游”的交通网络,既实现了高铁干线“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空间压缩,又通过旅游专列“车随景行、景随车动”的深度体验,构建起“一线串联、多点辐射、全域带动”的旅游新格局。
在贵州,铁路部门联合地方政府推出的“车票抵消费”“文旅一卡通”等政策,将游客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增量。数据显示,2025年1-7月,贵州接待游客量突破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6%,旅游综合收入达40亿元,其中铁路专列旅客二次消费转化率高达62%,较常规散客高出37个百分点。这种“交通+消费”的闭环设计,让旅途本身成为经济增长的“催化剂”。
从“大众旅游”到“分众旅游”。面对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旅游列车正从标准化产品向定制化服务转型。针对银发群体的“康养专列”配备医疗保障系统和适老化设施,针对亲子家庭的“研学专列”开发科普课程,针对年轻群体的“露营专列”提供车载帐篷、户外装备租赁服务。这种“按需定制”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旅客体验,更催生出“铁路+康养”“铁路+教育”“铁路+体育”等新业态。
以新疆“新东方快车”为例,其“金钻+银钻”组合车厢配备酒吧车、餐车,推出南北疆深度游、港澳探春之旅、东北秋色之旅等跨省长线行程。2025年计划开行的35列豪华专列,让游客在一次旅行中尽览祖国山河。而在长三角地区,“苏超联赛球迷专列”通过“高铁+大巴”无缝接驳实现赛场直达,单列最高输送球迷1200人,带动沿线餐饮、纪念品等衍生消费增长45%,验证了体育赛事与旅游产业的协同效应。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联动”。旅游列车的价值,不仅在于连接景点,更在于打破地理壁垒,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西南地区,青藏集团公司开行的进藏旅游专列截至6月初已达20列,服务游客8000余人次,创5年来新高。其中,“大美青海·幸福西藏”号品牌专列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推动西藏林芝市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9%。
在东北,国铁沈阳局创新的“阿尔山号”Y526/525次旅游列车,将内蒙古火山地貌、黑龙江原始森林等特色资源串联成线。数据显示,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通过专列引流,2025年已接待游客2.3万人次,带动景区综合消费超2500万元。这种“一线多停”的设计,有效解决了偏远景区交通瓶颈问题,使“养在深闺”的生态资源获得持续客流支撑。
从“观光旅游”到“体验旅游”。当5G、VR、AR等新技术与旅游列车相遇,传统的运输工具正蜕变为“移动的科技馆”。2025年,文旅部推出的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名单中,多列旅游专列入选。在福建泰宁九龙潭景区,依托旅游列车打造的“全息投影夜游产品”使游客在行进中感受光影变幻,带动当地民宿平均入住率提升至89%。
而在贵州,铁路部门与电商平台合作的“一键预订”服务,让旅客可通过12306平台同步预订景区门票、特色餐饮、当地向导,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闭环。这种“科技+文旅”的融合,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更重新定义了旅游列车的功能边界——它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集交通、消费、娱乐于一体的“移动综合体”。
从“单一驱动”到“系统推进”。旅游列车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政策层面的系统支持。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智慧旅游发展,培育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新场景”“推动科技赋能旅游,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在此背景下,全国铁路部门与地方政府、文旅企业形成合力,从线路规划、产品设计到服务标准,构建起完整的产业生态。
流动的中国,绽放的生机。32亿人次的铁路客流,3000列次的旅游专列,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流动的中国展现出的蓬勃生机。当钢铁动脉将城市与乡村、景区与客源、传统与现代紧密相连,旅游列车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成为拉动消费、稳定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黄金动脉”。
随着交通网络的持续完善、创新模式的不断涌现,“铁路+文旅”必将书写更多“山海相连、人文相通”的精彩故事,让“中国号”经济列车在内需市场的广阔轨道上加速前行,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朱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