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笛声划破长空,一列列披着流光溢彩的旅游专列正以钢铁之躯串联起山河壮美,以人文温度激活着经济脉动。2025年上半年,全国铁路累计开行旅游列车972列,同比增长23.2%,这一组跃动的数据背后,是“铁路+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催生的经济新图景。从林海雪原到江南水乡,从城市霓虹到乡村炊烟,旅游专列正以流动的姿态重构旅游经济版图,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重构旅游经济地理格局。传统旅游模式中,地理阻隔与资源分散常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而旅游专列以“一线多游”的创新设计,让“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成为历史。兰州铁路局开行的“环西部火车游·崆峒号”专列,将福建、青海等地的游客直送甘肃平凉,让崆峒山的道源文化、泾川王母宫的西王母传说突破地域限制,形成跨省文旅交流的黄金通道。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移动的星级酒店”模式,使中西部优质旅游资源得以系统化开发,平凉市博物馆、崇信三馆等县域文化地标通过专列串联,将“过路经济”转化为“落地经济”,带动沿线民宿、餐饮、非遗手工艺等产业集群式发展。
催生文旅消费升级浪潮。旅游专列的革新不仅在于物理空间的移动,更在于消费场景的重构。国铁南昌局推出的“玩转赣闽旅游套票”,通过“南昌+赣州+福州”等7款计次票产品,赋予旅客9天内灵活选择车次的自主权,将“打卡式观光”升级为“沉浸式体验”。这种“车票+酒店+门票”的组合模式,使单次旅游消费链延长3-5天,带动区域旅游综合收入提升28%。在湖北恩施,高铁专列让土家族文化从深山走向全国,游客在列车上体验西兰卡普织锦技艺,到站后深入女儿城感受摆手舞,形成“车上文化预习-车下深度体验”的消费闭环。
适老化服务的创新更开辟出万亿级银发经济蓝海。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推出的“银发”专列,采用“一铺到底、同铺往返”模式,配备健康监测区、随车保健顾问及低糖低盐餐食,解决老年人出行痛点。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3亿,银发旅游专列通过“铁路+康养”“铁路+非遗”等跨界融合,催生出候鸟养老社区、文旅民宿等新业态,形成超百亿规模的产业集群。在陕西西安发车的“丝路号”环秦岭专列上,腊肉飘香与秦岭风光交织,老年旅客在分享人生故事中拓展社交圈层,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价值跃升。
书写乡村振兴时代答卷。当旅游专列的轨道延伸至广袤乡村,一场关于城乡要素流动的深刻变革正在发生。国铁集团加开的乡村旅游专列,将东北林海、西南边陲的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在甘肃平凉,专列带来的客流使农家乐数量增长3倍,手工艺人摊位日均收入突破2000元;在湖北神农架,高铁专列让生态美景融入全国旅游大市场,带动当地民宿产业年增收超1.5亿元。这种“轨道经济”效应,印证了“交通线即致富线”的乡村振兴逻辑。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人才与文化的双向流动。“东北亚长旅号”与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合作,300余名学生在列车导游、乘务等岗位实训,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在甘肃“崆峒号”专列上,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庆阳香包制作技艺,让传统文化在流动中传承创新。这种“人才下乡+文化进城”的互动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站在“十四五”规划的关键节点,旅游专列正以创新驱动引领行业变革。从智能监测设备到VR景区预览,从语音导览到应急救援培训,技术赋能使服务品质持续升级。未来,随着“边境游+跨境游+江海铁联运游”等复合型线路的开发,旅游专列将构建起近中远距离结合、江海铁跨境联动的国际客运观光通道,为“一带一路”文旅交流提供新载体。
当钢轨与文旅深度融合,当速度与温度完美统一,旅游专列已超越交通工具的范畴,成为流动的经济引擎、文化使者与幸福载体。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驶向的不仅是壮美山河,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新世界。在这条以钢轨铺就的黄金大道上,每一声汽笛都是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号角,每一节车厢都装载着共同富裕的时代梦想。(朱贺、施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