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投9.3亿抢救文物 文物修缮将步入良性循环(图)
 中国经济网 > 文化 > 06首页 > 首页右侧 > 视点聚焦 > 正文
 
8年投9.3亿抢救文物 文物修缮将步入良性循环(图)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5月29日 07:15
杨玉峰

    ●编者按:

     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什么是文化遗产?北京有哪些文化遗产?北京的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得如何?这些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北京”系列报道,将北京文物保护的背后故事真实地记录下来,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北京的文化遗产保护状况。

    昨天,在全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前夕,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王玉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介绍北京市文物保护工作情况。

    据介绍,从2000年至2007年,北京市政府用于文物修缮保护的费用将达到9.3亿元,8年的投入是历史上近60年投资的3倍。北京市文物局已经着手制定2008年至2015年中远期文物保护计划,北京市的文物古建将开始沿着中国古建特有的维修保养循环周期科学进行,也就是说,随着中远期计划的实施,北京市的文物建筑修缮将有望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8年投资是近60年的3倍  ■两年修缮文保单位121项

    5月27日,周六,雨天。大多北京市民都在家休闲,但是在北京市文物局院内,文保处的工作人员们却像平常一样忙碌着。为做好北京市的文物修缮工作,这些年来,他们很少能踏实地歇双休日,不是去文物保护单位看现场,就是去古建修缮工地,尽管如此,仍有许多工作做不完,于是周末忙碌也就正常了。

    昨天,在全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前夕,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王玉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介绍北京市文物保护工作的真实情况,其中有些内容从未向社会公开过。

    修缮背景

    8年前古建

    七成是“病体”

    “由于历史原因,当时北京的文物建筑状况特别不好,大多数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打个比方说,当时七成以上的古建都拖着“病体”。

    ●经费拮据:

    过去年投入仅500万

    因经费有限,当时北京市对文物的保护仍以抢险而且以局部抢险为主,文物工作者们眼看着文物的“伤口”束手无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虽然当时北京文物年年也在进行着修缮,可每年的经费仅有400万至500万元左右,仅够对险情严重的古建“伤口”进行堵漏“治疗”,只能控制病情不能进行“手术”。当时北京市文物修缮工程像样的一年不过10个左右,一般工程修缮费用不过几十万元,大的工程也不过100万至200万元。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