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 文化 > 06首页 > 首页右侧 > 视点聚焦 > 正文
 
安顿专访 赵启正:理直气和向世界说明中国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3月21日 11:00
安顿

    ■要想让人认识维生素C,最好的方法是给他个大苹果吃

    安顿:每个人的政治敏感度是不一样的。我在您的作品中发现,您好像是个很感性的对话者,抛开大段的政治理论论述,您通常会拿出一些比较家常甚至是比较温暖的小故事来作为例子,补充到相对枯燥的论述当中。这是一种交流的技巧吗?

    赵启正:我不喜欢用“技巧”这个词,我喜欢说真挚,真挚是深度沟通的前提。

    我做外宣工作这么多年,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经常遇到词不达意的时候。即使在我们中国,时代不同了,一个词的变化还会很大,更不用说中文和外文之间翻译上的差异。比如说,“鼓吹”这个词。现在一说,是一个含有贬义成分的词,但是在50年代就不是这样,郭沫若先生写过一首诗,就是《为第一届全运会鼓吹》,那时候这是个好词。再比如说,“宣传”,这个词我们用了这么多年,在中文里面,完全是一个很好的词,但是在英文中,人们找不到能够完全对应来解释它的词。人们一直沿用propaganda这个词,中国人这样翻译,外国人也这样翻译,但是你去翻一下字典,马上就会发现,在这个词前面有一个小括号,写着“贬”,是贬义词,有强词夺理、强加于人的意思。所以,我就不用这个说法,我不说对外“宣传”中国,我说是“说明”。也有一个美国的《领导者》杂志说赵启正是在“向世界呈献中国”(PRISENTINGCHINATOWORLD),大概意思是说赵启正把中国的实际情况讲给外国人听,呈献一种真实,也比说英文的“宣传”好。类似的例子很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词不达意的时候。本来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是存在文化差异的,再加上词汇的使用不恰当,误解会越来越多。

    我明白你说的感性起点。我觉得那其实是一种情感交流。词不达意,解释起来很困难,什么是人类共同的?感情,感动。我觉得讲故事、讲好故事是一种沟通感情的方式,人与人共同的感动能化解很多矛盾,有助于形成共同的认识。举例子来说,有一次,在美国,和二战援华老兵以及他们的亲属座谈,我的演讲也是一次和他们共同回顾历史的过程。我讲了1943年在中国牺牲的一位24岁的美国军人吉米·福克斯的故事,他本来可以成为一名好丈夫、好父亲,可以有幸福的爱情和家庭,但是,他到中国来,并且在中国牺牲。这是中国和美国人民在历史上的友谊见证之一。接着我又讲到了“9·11”时,在场的一位中国裔小伙子曾喆,他不是急救人员,但他一直在帮助别人,直到最后牺牲。纽约州长称他是“真正的英雄”。我讲这两件事,在场的人都非常感动,他们会很自然地意识到,不管还存在多少障碍,中美两国的人民是可以非常友好的。这个结论不用去说出来,在场的人都能感觉到。这个判断是他们自然产生的。这也可以说是感性起点带来的理性高度吧。

    再比如,奥地利总统托马斯·克莱斯蒂尔先生1995年10月来上海访问,我陪同他专程去虹口当年欧洲犹太难民聚居区参观。他说,当年奥地利对不起犹太人,参与了对他们的迫害,使他们避难来到遥远的上海,是你们救助了他们,所以今天我要来这里表示衷心感谢。他说着就流下了眼泪,当时天空突然下起了雨。他与周围的中国群众热情握手,情景十分感人。克莱斯蒂尔总统还给我讲了一个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而我则告诉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我们这种交流,完全是感性的,是自然而然的,可是我们最终达成的共同认识是理性的。

    我有一种很土的说法,是说你要想让人认识维生素C,最好的方法是给他一个大苹果吃。想想看,反复去讲维生素C对健康的好处,再从苹果中提取维生素c做成药片,别人能爱吃吗?可能也会吃下去,但很勉强,也未必能有好的效果。但是,你如果给他一个真正的苹果,那就不一样了,他会很愉快地吃下去,并且津津有味地记住你说的苹果的好处,因为他确实感觉到了。向世界说明中国,其实也是拿着一个个我们自己的大苹果请外国人尝尝。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是这样,个人与个人之间,仍然是这样。

来源:北京青年报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