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 文化 > 06首页 > 首页右侧 > 视点聚焦 > 正文
 
安顿专访 赵启正:理直气和向世界说明中国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3月21日 11:00
安顿

    ■“他总能一下子和别人拉近距离,让对方感觉到温暖和善意。”

    ■“在重大问题上能深入浅出、举重若轻,是他的一种特别的风度。”

    他曾是代表中国声音的新闻官。他把说话变成了艺术,无论是在国际交往,还是在私人晤谈中。他把自己从前的工作定位在“向世界说明中国”,是“说明”,而非“宣传”。交流的艺术,在他看来,有一个比“理直气壮”更美好的境界,那就是——

    ■采访时间:2006年2月23日

    ■采访地点:国家外文局

    ■赵启正:男,1940年生于北京。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核物理专业。曾在北京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航天部上海广播器材厂工作二十年。曾多次荣获上海市和航天部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获三项发明专利。历任上海市工业委员会党委副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上海市副市长兼上海浦东新区党工委书记及管委会主任。1998年调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现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语言是一个人思想和性格魅力的名片

    安顿:您的“演讲谈话录”和“沟通艺术”两本书,加起来60多万字,涉及国内和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很多方面,一些特殊的读者很感兴趣。读者买书,买的是知识、见识、思想和技能,您认为您的书给这种阅读目的性很强的读者提供了什么?

    赵启正:这两本书是我多年来做对外宣传工作的一些演讲、谈话的汇编。你说有多么丰富的学识和多么深刻的思想包含在里面,我真是愧不敢当。如果说对非涉外领域的读者也有贡献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在于我通过对这些年工作的“取样”,提供了一种交流的方式,这种方式也可以简单地称为“对话”。即使你的工作完全与宣传无关,提高对话水平也是好的,对话至少是一种推介自己的思想、让外部世界了解自己的重要方式。

    人说话都有目的。最简单的,表达一种要求,比如“我要喝水”;更深一层,是要影响对话者,比如“这部电影非常好看,我看了(希望你也看看)”;更加深入的是,表达一种不同意见,比如“这本书好看,但是存在一些缺憾”……这样看起来,至少,说话是要为了让别人、让社会知道我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甚至于,我面对你哭一场,诉诉苦,得到一些安慰,这也是一种目的。很难想象一种没有目的性的语言是什么语言。

    我个人喜欢能够互动的对话,就是在说话的过程中,对话双方可能存在很多文化、认知上的差异,这不仅没有关系,而且有益,对话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分歧,达成共识,至少是实现一种信息的交流,促成彼此的了解。国家与国家、个人与个人之间都是这样,只有互相了解之后,才有可能更深一步地达到彼此理解,或者达到彼此减少误解。我的工作是和外国人对话,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向他们说明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现实情况,这些,需要通过和他们对话才能完成。具体到日常生活,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大学生要找工作,他需要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对话,需要告诉对方,自己学过什么、实践过什么、有什么工作上的追求、有什么经济上的要求、自己还有哪些潜力……这些自己不说,别人怎么知道?如果这个人很善于表达,在说话过程中能够打动对方、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他是不是就会在竞争中更有优势呢?当然,这种介绍的前提不是“忽悠”,而是诚恳、务实的。

    语言很有力量也很神奇。有时候简单的话能在瞬间把不同的人之间的距离拉近。我举一个例子。伊朗的一位部长有一次在上海洽谈购买中国机车。本来这不是我负责的项目,有个场合需要我说点儿什么。我说伊朗的留学生在美国功课很好,和中国留学生一样好,也就是说,我们的合作是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是聪明人和聪明人的合作,一定能取得成功。对方当时非常高兴,觉得我们在谈判过程中不管有什么分歧和疑虑都是可以解决和商量的,因为大家的目的相同,就是促成合作。我这不是“忽悠”对方,我说的是实际情况,是他和我都了解的事实,因此我们才能深有同感。

    其实对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特别明显的。朋友交往也不能没有语言,对不对?高雅的朋友之间,语言也高雅。“只做不说”和“多做少说”有时候会留下遗憾,因为你的亲人并不总是在看着你的。所以,有些事情,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想法,应该学会表达出来,一方面是让别人知道你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是给别人机会表达不同意见。

    在特殊的场合下,沉默是有力量的,我不否认,但是,语言也确实有它独特的妙处,语言是一个人思想和性格魅力的名片,会讲话、讲真话的人,是很可爱的。

来源:北京青年报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