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 文化 > 06首页 > 首页右侧 > 视点聚焦 > 正文
 
人民文化:谁将诗歌轻轻翻过?诗的翅膀能飞多高?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4月27日 10:44

 

    延续民族文化血脉

    小海

    谈论诗歌问题,必须和它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速,令人担忧的是,国外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会更加厉害,而且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直观的是国外影视文化和跨国公司企业文化所推广的文化价值观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强力侵蚀。在这个大背景下,巩固我们的文化根基,建立民族诗歌的问题会遭遇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包括古典诗歌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核心曾经是每一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深入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果不能肯定和挖掘其价值,那是十分遗憾的事情。

    一个民族存在的最终价值在于她文化的甄别性和自主性,比如中国式的人生及其审美独有一份儒雅、和谐、深藏、澹定……我们要融入世界文化的总秩序,而不是消失在这个秩序中;是作为一个平等的成员参与交流,而不是以牺牲自身的文化作为代价。中国诗人必须要对这种文化的危机感有清醒的认识。由此,我想到了中国诗人在建立民族诗歌中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应对和消除外来影响的焦虑。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兴起,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交流越来越广泛、深入,这就带来了所谓“全球化”的问题,其实质可能是以西方中心主义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即将西方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经验视作具有普遍性的绝对价值。作为中国作家、诗人,绝不应随波逐流,应该保持自身的美学观和价值观,去应对这种艺术上的所谓普遍原则,这也涉及到一个作家、诗人的归宿感的问题。

    二是挖掘和利用民族文化和诗歌资源的问题。努力开掘和有效利用好自身民族文化、诗歌资源,需要我们走民族化的道路,创造出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文学艺术作品。走民族化道路要防止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盲目排外,一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诗人要有平等的眼光、审慎的态度和超越的勇气,去学习外国文化。目前诗坛上充斥着自我和欲望。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诗人须采取开放的态度,兼收并蓄,进一步吸纳和融合西方文化,将传统诗学作为我们前进的支撑和动力,就能够找到自身发展的道路,有效解决困扰我们的诗歌民族化问题。

来源:人民日报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