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西津渡:十字黄金水道上的"中国古渡博物馆"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镇江西津渡:十字黄金水道上的"中国古渡博物馆"

2010年04月27日 14:11   来源:中国文化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西津渡:保护与利用并重

小山楼

  实事求是化解矛盾 科学决策应对难题

  20世纪末期,由于西津渡区域年久失修,许多文物建筑、历史建筑残缺不全、摇摇欲坠,房屋质量极差;周边企业污染严重,环境较差。1998年,镇江市政府成立了西津渡古街保护领导小组,加强对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工作,并谋划对街区个性特色进行复兴、传承、延展和一体化提升。项目启动之初,镇江市政府对眼前的棘手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

  保护与更新的矛盾突出。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房屋建筑岌岌可危,街区百姓仍然过着生煤炉、倒马桶的生活,要求拆迁改造的愿望迫切。然而,专家学者更倾向于保持这种原生态生活习惯和社区肌理,保护与更新矛盾突出。分析认为,历史街区需要保护的是文物建筑的原真性、历史建筑的风貌特征、空间肌理的完整性、生活方式的地域性、人文精神的延续性,需要更新的是残破的房屋结构、落后的基础设施、凌乱的沿街搭建、肮脏的环境死角、不协调的新建建筑、衰败的经济活力。在更新过程中要避免大拆大建,在保护过程中要避免过度开发,破坏历史文化街区的文物“原真性”。

  拆迁与安置的矛盾突出。历史街区内实施拆迁与安置,一是拆迁群众不愿意离开原居住区,就地安置极为困难;二是拆迁情况复杂,街区内有居民、商铺、学校、工厂、医院等;三是拆迁周期长,涉及到的医院、工厂等搬迁,需要新的设施建成后方可搬迁,搬迁周期长影响改造进程。

  镇江市认为西津渡是活着的老街区,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原住民”和原有的生活风情。因此,镇江市实施“可走可留,可换可修”的搬迁政策,对自愿留下的,由政府出资进行房屋外立面统一改造;对愿意迁出的,由政府按照完全市场化方式,选择货币安置或实物异地安置,目的是降低人口密度、改善人居环境。

  融资与还贷的矛盾突出。由于历史街区保护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投入产出很难自求平衡,采用商业开发难以吸引社会资本,保护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资金规模小,改造进程慢,见效不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镇江市采取将街区保护纳入城市建设的范畴,依托政府投融资平台,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同时,多渠道地申请专项资金,创造条件积极吸纳民营资本,培育市场发展。

  文化领航规划领先 市场运作成果丰硕

  西津渡的核心价值在于因渡而生。为挖掘文化,全面开展西津渡文史研究,镇江市专门成立了西津渡文史研究办公室,用研究成果指导制定保护利用方案。研究形成了以玉山大码头为代表的古渡文化,以昭关石塔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救生会为代表的义渡救生文化,以江南民居、民国建筑、宗教建筑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英国原领事馆为代表的西洋文化,以小码头传统商贸街为代表的商贾文化等主题鲜明、独具特色、多元聚合的系列文化成果,为西津渡保护奠定了“文化之魂”。

  镇江市坚持总体规划,分期实施;修旧如故,分类保护。对历史文化建筑,坚持“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修缮原则;对沿街风貌建筑,立足“迁危拆违、保持风貌”的维修策略;对新建景点园区,采取“呼应得当,品相相容”的营造思路;对工业文明建筑,采用“保存形态,功能再造”的操作手法。委托东南大学知名教授科学制定保护规划,聘请全国知名专家跟踪指导,确保按规划实施。

  镇江市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原则,成立西津渡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依托投融资平台,落实资金来源,先后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企业债券、专项保护资金、社会资本等累计约4.5亿元,完成了14万平方米保护建设任务,收购拆迁2100户民居,工业厂房3万平方米,修缮文物建筑5200平方米,修缮民居1.7万平方米,改造厂房2万平方米,新建蒜山游园、西津雅苑等景点,完成市政配套设施改造。形成房屋资产6万平方米(其中商业、文化、旅游服务用房4.5万平方米),按现有市场价值作静态分析,实物资产价值与投入平衡有余,随着时间增长,增值效果更加明显。

  西津渡保护开发,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同时也提升了西津渡综合功能,增强了活力,走上西津渡复兴之路。一是加强文化展示功能,西津渡拥有镇江博物馆、中国救生会博物馆、西津渡观音文化展示馆、民间艺术馆、镇江近代通商口岸史陈列馆等专业博物馆群及省级非物质文化展示中心。二是开发传统商贸功能,建成以民间手工艺、地方土特产、旅游品等经营项目为主的小码头街传统商贸街。三是创意文化功能,以“西津渡影视产业”为龙头,形成场景出租、演艺培训、影视后期制作、拍摄设备出租、道具加工与租赁、服装陈列展示、影视配套系统等创意产业链。先后拍摄了《西津渡》、《南京大屠杀》、《天堑·1949》、《潇湘路一号》、《沉香》等影视作品。四是休闲旅游功能,显现镇江人文旅游观光效应。激活文化历史内涵,形成镇江人文展示、观光旅游的新热点,初步构建展示“文化镇江”的旅游平台,并先后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木工程奖、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海事救捞教育基地等荣誉。

  用新理念指导建设 用新模式保护遗产

  西津渡的保护与开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赞誉为历史文化街区的“西津模式”,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年会将于2011年在镇江召开。

  总结该项目的成功经验,紫线理念、人本理念、精品理念、市场理念,是指导镇江市探索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模式。

  镇江市用紫线理念指导高起点制定和实施街区保护规划,在宏观和微观上明确了西津渡历史街区的保护建设的总体原则、功能分区与定位、保护手法和发展规划,为保护更新工程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性框架。

  镇江市用人本理念指导制定和实施既符合规划又顺从民意的拆搬迁政策。制定的政策贴合街区实际,使迁、留、换、修灵活结合,加强与居民的互动,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鼓励原住民经商发展,达到既合理地降低人口密度,又维持街区生活风情的良好效果。

  镇江市用精品理念指导精雕细琢、修旧如故、软件硬做。一是文物建筑坚持“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保护原则; 二是无形的文史研究和有形的实物保护一体化; 三是软件硬做,文史研究成果实体化。

  镇江市用市场理念指导资金运作和市场开发。积极进行政府主导型的市场运作,通过自主融资、招商引资、房产经营、旅游开发及国家专项保护资金等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

  整合资源加快建设 激发活力展现魅力

  西津渡不仅是镇江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为了让西津渡文化尽快凸显、形象尽快展现,在镇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镇江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建设、加强管理、增强活力的新部署。

  统筹安排,加快建设。镇江市按照规划实施原则和现有实施条件,西津渡景区整体建设时序计划于2011年基本完成,2012年扫尾。主要实施“镇江老码头”创意文化产业园的建设、伯先路街景整治;玉山超岸寺景区、完成京几路街景整治;小码头街区建控地带及扩展保护区改造;北部滨水区长江路二期段景观改造等。

  加大街区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创新。2006年西津渡制定了《西津渡文化街区综合管理(暂行)办法》,在此的基础上,2007年西津渡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西津渡社区,围绕创建文明街区、树立文明形象的共同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双方在车辆停放管理、卫生保洁、文明生活、文明经商、安全消防、社区活动等街区综合管理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由社区聘请居民代表担任协助管理员,社区管理及宣传教育经费由西津渡公司承担。

  整合资源,科学运营。镇江市将区域内的文化、园林、宗教、房管等资源纳入统一管理范畴。结合镇江西城区旧城改造的实际需要,合理扩展西津渡街区保护范围,保持街区周边地段的协调发展,统筹相关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理顺镇江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形成镇江历史文化集中展示区域。在此基础上,将西津渡包装上市,做大做强。

  展现魅力,激发活力。镇江市一方面加快产业项目建设。推进专业博物馆类、特色文化展示类、文化创意类、文化活动类、配套服务类等文化项目,打造以西津渡为核心的镇江文化产业集聚区。另一方面,加快提升旅游发展水平。推进旅游创建工作,加强旅游宣传和推介, 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突出街区主题活动,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近期内,镇江市还将聘请知名导演吴子牛执拍30集电视连续剧《西津渡》,启动大型网络游戏《西津渡》研发,实施津渡品牌战略,让西津渡成为展示镇江文化的一张更具魅力、更有活力、更加靓丽的“城市名片”。

  大事记

  2001年8月16日 罗哲文、温玉成、杨宝成等国内著名专家参加“镇江西津渡元代昭关石塔鉴定会”。

  2002年1月22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专员英格·哈特先生在镇江市颁发西津渡三项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2001年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2006年 挂牌中国海事救捞教育基地。

  2007年 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土木工程奖。

  2007年 获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2008年 获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8年10月31日 联合国副秘书长安娜·蒂贝琼卡一行率全球规划师大会专家视察西津渡。

  2009年10月 首届“西津渡杯”中国行业电视文化艺术周在西津渡举办。

  2009年12月 《西津渡》电视剧开机拍摄。

  2010年3月 获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责任编辑:程海宏)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视频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