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展示]福建漳州:海滨邹鲁 九街十三巷(图)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入围展示]福建漳州:海滨邹鲁 九街十三巷(图)

2010年04月20日 15: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漳州城历史街区的沿革及特点

徐氏家庙内景

  为了方便地获取饮用及灌溉的淡水资源,城市村庄等人类聚居地必须选址于江河湖泉的附近。由于生产力水平和陆地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城市发展及其商业繁荣更是取决于水路交通。

  因为“大江南旋而东注,诸峰北环而西顾,山川形胜极佳”,唐贞元二年(786年)漳州州治从漳浦李澳川徙至龙溪县登高山(今芝山)下桂林村(今芗城区)。历史上漳州城是闽西南汀漳龙的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粤广往来京畿必经漳州,因而城市发展较为迅速,府衙、庙宇、祠堂、楼阁、府学和书院等建筑井然有序。据史料记载,漳州城的规模在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已达“三隅廿一街一巷”,至清乾隆二年(1683年)增加为城内廿七条街道、城外一条五里长的东门街(今新华东路),这其中九龙江西溪和北溪带来的舟楫之利居功至伟。至明代,沿九龙江西溪边自西往东形成了洋老洲、新桥、浦头、草寮尾等码头,水路航运发达便利。

  明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正式取消“海禁”,在月港(今龙海海澄)开设“洋市”,月港崛起为15世纪后期至17世纪中期我国东南地区海外交通和海外贸易中心,盛况空前。在月港的辐射带动之下,漳州城经济繁荣,成为“百工鳞集”“机杼炉锤”交响的商业和手工业城市。浦头港古码头以九龙江西溪河道航运枢纽的身份,成为海澄、石码、厦门等四方商舶渔船停泊地和福建、江西、浙江、广东等省以及台湾、东南亚的货物中转站。浦头也由沟渠密布的荒芜之地发展成为人烟辐辏、贾肆货栈星列的街区。浦头街东段的鱼行最多时竟达20多家,咸干鱼货、生猛虾蟹的批发零售昼夜不息,因之得名“盐鱼市”。

  明代嘉靖年间的东门街(今新华东路)南傍“后港”、北怀“东湖”,可谓交通、景色俱佳,在月港的带动下,东门街和浦头街一样成为商品集散地,纺织业、药材业、金箔业相继兴起,形成民居聚集、店坊罗列的街区。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漳州“五虎将”之一的蓝理时任福建陆路提督,发迹后为答谢供奉于浦头大庙的关帝及乡亲故土,召募工匠、筹集款项以改建浦头街。他从城外东直街的巷口段(今新华东路中段)辟新道称新路巷,而后建新街称新行街直通浦头港码头。新行街从此犹如老树新枝,郁郁葱葱,街区内形成了锡箔、棉纱、烟草、绳缆和木屐、木桶等行业。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西溪发洪水,河道改为从诗浦之前直流田里港经碧湖汇入西溪下游,诗浦至浦头的河段丧失了通航能力,但浦头港改由碧湖为进出口,依然热闹繁华。上世纪30年代末,碧湖港道被当地豪霸策动乡民填沙设障造港闸,迫使进港的商船木排在碧湖停泊起卸,再由驳船转运于浦头港。不久,为节省成本,往来于漳州与厦门、月港等地的商船木排便直航到新桥与洋老洲一带停靠装卸。从此澄观道的鱼市、米市和木材行逐渐取代了浦头港的货运和集市。澄观道以北的南门头、南市街(今香港路)本是古城四大市场之一,土产杂货、民俗丧喜用品、风味小吃等行业十分兴盛,如此一来唐宋古城的南区更是锦上添花。

  清康熙八年(1669年)时漳州城有四门,南曰“时阜”,北曰“太初”,东曰“文昌”,西曰“太平”(南门在香港路与南市场街相交处,北门在今永亨世家范围内,东门即今新华西路新建的文昌门,西门在原漳州卫校门前)。古民谚云“东门金、南门银、西门马屎、北门胡蝇(苍蝇)”,生动地说明了古城四厢的产业布局:东门最为繁荣,南门次之,西门的政府机构和驻军较多,而北门的糖业较为发达。这也充分证明漳州城历史街区的两个特点:历史街区在明清时期已经形成并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历史街区的发展和兴盛与九龙江西溪的航运休戚相关。

  民国七年(1918年)五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奉孙中山之命兴师援闽,主政漳州并建立“闽南护法区”。1919年4月起历时一年半,由周醒南主持进行了拆城墙、拓街道、辟公园、筑堤岸、建码头、修新桥、开公路等等市政建设,使漳州城迈入了现代城市的门槛。当时共有35条街道进行了拓宽取直、铺设路面,其中位于历史街区内的有延安南路、台湾路、始兴南路、始兴北路、香港路、修文路、青年路、芳华横路、芳华北路、新华东路等等。在改造道路的同时,沿街两侧建筑同步改造成二至三层的楼房,整齐中富有变化,并且延安南路、香港路、青年路、新华东路等还建成了“五脚距”(骑楼)式“竹篙厝”,赋漳州城市面貌以强烈的地域特征。虽然陈炯明于1920年8月12日因率师入粤讨伐桂系而离开漳州,但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漳州的城市建设仍在其奠定的基础上和规划影响之下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也体现了漳州城历史街区的另一个特点:“五脚距”(骑楼)式“竹篙厝”是漳州历史街区总体历史风貌的主要表现和城市特色,而且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自1919年始的“旧城改造”中,街道是在原先狭窄坎坷的老街基础上进行扩宽的,并且采用拆城墙的石条铺砌路面,因而改造前后城市街道的布局并没有大的变动,原先街上的许多石牌坊也没有被拆毁或搬迁。优美端庄的石牌坊以及美观耐用的青石板路面成为漳州历史街区的重要景观元素,这个特点在所有名城的历史街区中是独一无二的。

(责任编辑:程海宏)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视频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