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要素
唐代,扬州赢得了“东南第一商埠”的美誉,有天下“扬一益二”之称,而利津古渡(即今天的东关古渡)是当时扬州最繁华的交通要冲。有了码头就有街市,舟楫的便利和漕运的繁忙,催化出一条商贸密集、人气兴旺的繁华古街——东关街。
上个世纪90年代发掘的扬州东门遗址证明,早在唐代至元代时期,东关街就拥有坚固的城垣、独具特色的民居和设施齐全的浴室。据扬州文史专家考证,唐代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描述的就是东关街。
清代,中国四大行商之一的扬州盐商,更把东关街作为居住的首选之地。东关街集中了大量盐商住宅以及园林别业,目前保存完好的就有个园(盐商黄至筠所建)、华氏园(盐商华友梅所建)、街南书屋(盐商马曰琯兄弟所建)、冬荣园等众多的盐商遗迹。
清末民初,扬州近代工商业开始启蒙,东关街遂成为众多商业老字号的发祥地。如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四美”酱园,曾于1915年获得过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奖;创办于1927年的“三和”酱菜,在1988年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牌;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的“谢馥春”香粉铺,1915年与茅台酒同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此外,创办于1862年的潘广和五金店、1901年的夏广盛豆腐店、1909年的陈同兴鞋子店、1912年的乾大昌纸店、1923年的震泰昌香粉店、1936年的张洪兴当铺、1938年的庆丰茶食店、1940年的四流春茶社、1941年的协丰南货店、1945年的凌大兴茶食店、1946年的富记当铺、周广兴帽子店、恒茂油麻店、顺泰南货店、恒泰祥颜色店,朱德记面粉店、樊顺兴伞店、曹顺兴箩匾老铺、孙铸臣漆器作坊、源泰祥糖坊、孙记玉器作坊、董厚和袜厂等,都在扬州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印记。
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东关街还完好保存着条石铺就的路面,许多由马头墙、铜环门、小天井组成的江南三合院,以及由格扇门拼接的沿街店铺。
2006年10月,扬州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其申报素材就取自以东关街为代表的“保护古城、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和行动”。
自2007年始,扬州在“东关古渡”连续举办了三届“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开幕仪式,来自中国大运河沿线30多个城市的市长一致评价:东关街堪称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商业古街。
文化要素
扬州因京杭大运河第一锹在这里开挖,又被誉为 “中国运河第一城”。舟楫的便利,不知让扬州演绎了多少风云际会的历史;漕运的繁忙,又不知让扬州留下了多少令人遐想的传奇。闻名天下的“扬州三把刀”就诞生于东关街地区。
先说扬州厨刀。清康乾时期,扬州盐商富甲天下,习于浮华,精于肴馔,“涉江以北,宴会珍错之盛,扬州为最”(清康熙《扬州府志》)。而盐商府第林立的东关街,酒肆、饭店得风气之先,共同打造出名动天下的“淮扬菜系”。淮扬菜系在文化层面上形成高雅、精致、融和、时尚、养生的特色;在技术层面上凸显选料严格、制作精细,注重火候、擅长炖焖,清淡味醇、咸甜适中,造型优美、色泽艳丽的风格。新中国“开国第一宴”选用的就是淮扬菜系。
再说扬州修脚刀。东关街浴室众多,其足艺足疗源远流长,搓澡后又修脚,既洁身又疗病。这里出产的修脚刀有5种:口窄轻便的平刀、厚而坚的锛刀、嵌趾刀、刀薄柄扁的铲刀和刮刀,刀型不同,用途各异。修脚师操刀上阵,或撕胼胝,或挖鸡眼,或修嵌甲残甲。东关街的修脚刀加上修脚师的精湛技艺,称得上是各种脚病的克星。
最后是扬州理发刀。乾隆皇帝6次南巡扬州时,每次剃头、修面、刮胡子,扬州理发师独到细腻的刀功,轻柔柔、绵酥酥,如春风拂面,似鹅毛撩心,使他受用得此身不知何处去,故封为“御赐一品刀”。
如今,历经风雨磨砺的“扬州三把刀”走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也成为扬州文化最鲜明的标志之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剪纸与东关街有着不解之缘。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扬州人在立春之日剪纸为花,做成春蝶、春线、春胜等样式,“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观以为乐。清代扬州,由于江淮盐业带来城市的繁荣,从盐商巨贾到市井民家都讲究穿戴,东关街上以剪纸为生的民间艺人颇多。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几张素纸,凭着心灵手巧,剪出生动活泼、寓意吉祥的各式花样,再做为绣品的底样。
近代扬州剪纸工艺大师张永寿就是在东关街长大的,郭沫若曾为他的作品题诗:“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2007年,中国剪纸博物馆在东关街旁的马家巷内落成。
(责任编辑:程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