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杂技再向前,还需什么?

2025-10-27 08:53 来源:光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古老杂技再向前,还需什么?

2025年10月27日 08:53    来源:光明日报    李笑萌

说起杂技,你最先想到什么?是顶碗、蹬缸、钻圈等高超技巧,还是庙会、马戏大棚里的“节日特供”?事实上,当下舞台上的杂技演出正在不断打破这些“刻板印象”:不仅炫技巧还能讲故事,与现代舞台科技相得益彰,打造全新沉浸式体验……从汉代百戏的“鱼龙曼延”到当代的《天鹅湖》《战上海》《天山雪》等杂技剧,面对丰富多样的杂技舞台实践,古老杂技怎样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业内关于杂技高等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近日,一场由中国杂技家协会、广东省文联主办的新时代杂技艺术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杂技学科建设相对滞后

2004年,我国原创杂技剧《天鹅湖》首演,这部剧将精湛的杂技技艺和芭蕾动作融入经典故事,受到国内外观众热捧,也开启了中国杂技的“剧”时代。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创作杂技剧超过300部。去年,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作品中,就有《天山雪》《先声》两部杂技剧入选。

“杂技剧的发展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杂技发展的重要成果,它使杂技从单一的技巧性艺术成为一项综合性艺术,使古老传统的杂技完成了现代化转型。然而,我们现有的杂技理论却不足以解释杂技剧这件事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力坦言,面对日新月异的杂技舞台,常常感到缺乏得心应手的理论评论“工具”。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金浩同样感到,中国杂技剧发展迅速、传播广泛,但由于艺术体系建设未能同步,所以目前出现了该领域概念混沌、题材趋同的现象,“我们应该从中国杂技剧的热象,反思作为其基石的中国杂技教育的现状”。

中国杂技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唐延海更是直言不讳,杂技理论建设面临重大挑战,其中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尤为突出。“长期以来,杂技艺术系统的理论构建、规范的学科体系、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杂技艺术在更高层次的创新发展。”他认为。

当杂技不再仅仅关于“更高、更难、更险”,而是开始重塑身体与空间、叙事、科技之间的关系,杂技理论也亟须与时俱进。“这直接指向的就是杂技的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这一现实需求,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杂技艺术学科应是什么样

杂技剧《时空之旅》以“秀一个上海给世界看”为主题,通过灯光、音响、水幕、移动舞台等综合剧场手段的运用,将传统的单车、钻圈、柔术等技巧有机融入一个关于城市邂逅与浪漫爱情的时空故事线中。杂技剧《先声》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翻滚技巧代表志士们不畏险阻、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充满力量的地圈和钻筒技术,隐喻着冲破封锁、开辟新路的斗争历程,所有高难度技巧都被赋予了明确的叙事功能和情感指向。

以这些成功的杂技剧作品为参照,山西省杂技家协会秘书长刘昊提出,杂技学科建设面对“剧场化”“主题化”“新媒体化”的创作趋势,需要建立“大杂技观”。“要系统性打破边界,主动融合戏剧、舞蹈、新媒体等领域的知识体系与方法论,重构课程、师资与评价机制,才能培养出复合型创作表演人才。”刘昊认为。

金浩敏锐观察到:“总体上看,大多数杂技剧传递给观众的是一个带有戏剧因素的杂技故事,但有的段落仍停留在情绪性的表现层面,场次转换尚欠缺过渡,以致有些不能兼容。”他认为,杂技剧要尊重杂技艺术的规律,不能跟风、速成,创作者更不能把心思过多放在怎样包装、怎样用舞美来帮衬上,“杂技一旦进入门类艺术与学科教育层面,‘本体’的认知与界定就成为首要任务”。

关于杂技艺术该如何认识自身这一问题,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艳喜提出,杂技的史料研究,对杂技艺术从“技艺”升华为“学术”发挥着基石作用,也是杂技学科建设的基石。“杂技要实现从‘术’到‘学’的跨越,就必须完成从‘实践’到‘理论’、从‘经验’到‘学科’的升华,而这一过程的基石,正是系统、科学、完备的杂技史料。”赵艳喜说。她在研究中感到,当下杂技史料建设亟须解决分布零散、濒临消亡、研究薄弱、学科壁垒四重困境。

这些尝试令人欣喜

近年来,杂技教育培训体系一直在朝着正规化与多样化方向不断完善。上海马戏学校、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广西艺术学校等中等职业教育院校,已经普遍设立“技艺+理论”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高等教育层面,广东省的星海音乐学院率先设立了‘杂技舞蹈编导’硕士研究生方向,着力培养具备创作能力、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广州南方学院副教授、中国杂技艺术研究中心秘书长何华介绍。

2024年11月,融合学术研究与艺术创新,深耕杂技艺术理论研究、创作实践与人才培养的中国杂技艺术研究中心落户广州。在李可染青年画院院聘画家、衡阳学院美术专任教师张文聪看来,“该中心的成立填补了长期以来杂技艺术缺乏专门学术研究机构的空白,将促进杂技学科从‘技艺传承’向‘学术自主’转型。”

提到杂技相关课程,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专业教育导向的杂技课程,包括杂技项目训练、杂技表演、模式表演、杂技编导等专业化内容,在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看来,在高校开展以通识教育为导向的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也是发挥杂技艺术美育价值的重要方面。

以湖南大学与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的合作为例,湖南大学多次邀请湖南柔术(杂技)非遗传承人赵双午来校讲座,受到师生欢迎。不仅如此,双方还共同开展了一系列杂技艺术发展与创新研讨会,自2019年起,共同开发了《杂技艺术鉴赏》公共艺术课程,杂技艺术走进大学课堂。

尽管如此,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二级演员陈功和赵双午仍然感到,“当前,艺术学学科部署不完整,杂技艺术尚未被正式纳入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这是制约高校杂技课程建设的根本性障碍,导致杂技在课程体系标准化、理论研究系统化等方面发展滞后。”

(本报记者 李笑萌)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