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白马湖畔再迎文化盛事。10月17日,第十九届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杭州文博会”)将拉开帷幕,以“向新力”为主题,展示杭州文化产业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
回望过去,杭州文博会见证了杭州文化产业的奋进历程。举办近20年来,杭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在2016年首破千亿大关,于2020年跨越两千亿,至2023年已突破三千亿级,占GDP比重持续稳居全国前列,划出了一条昂扬向上的增长曲线。
步入2025年,这股增长势头依旧强劲。今年上半年,杭州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98亿元,同比增长9.5%,占GDP比重保持在15%的高位。
尤为亮眼的是,以数字技术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表现突出——规上数字文化企业总营收达4662亿元,同比增幅13%,占杭州全市规上文化企业总营收的比重超过78%,成为驱动产业发展的绝对主力。
今天的文博会展馆,不仅是一场展览,更充溢着一个万亿级产业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成果,可以洞见杭州文化产业的当下与未来。
■ 叶怡霖
文化消费提质
文博会上看市场新活力
杭州文博会年年不重样,但相同的是,每一年它都是市民热切期盼的文化消费盛宴。它既是爆款IP的摇篮,也是消费趋势的风向标,持续为文化消费市场注入蓬勃的活力与信心。
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场景是,在中国潮玩IP Labubu席卷全球、成为年轻人收藏宠儿的今天,它重回杭州文博会:今年香港馆面积扩大了一倍,并展出Labubu、Pucky等全球热门潮玩IP的设计原稿。其实早在数年前,当Labubu还只是一个小众设计师IP时,就曾在文博会的展台上亮相。
长期以来,杭州文博会总能以其敏锐的产业触觉,发现那些具备爆款潜力的文创IP。
这种独到的眼光,在杭州本土品牌身上得到了更具说服力的印证。
诞生于杭州的毛绒布艺玩具品牌“问童子”,同样是从文博会走向更广阔天地的代表之一。今年夏天,该品牌与国漫电影《浪浪山小妖怪》联名推出的周边产品一经上市便供不应求。正是这一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前沿设计相碰撞的坚守,赋予了其产品独特的魅力。
HTS国际潮玩设计展上,观众将被无数新奇、大胆的原创设计所包围。也许其中某个名不见经传的形象,就是下一个Labubu或“问童子”。
这种“预见未来”的可能性,正是文博会最迷人的魅力之一。它通过搭建一个开放、包容的展示与交易平台,为初创设计师和新兴IP提供了被市场看见、被资本关注的宝贵机会。
在杭州文博会上,我们还能看到文化消费另一个维度的升级。在国家动物博物馆带来的“JIU JIU BIRDS候鸟邮差自然乐园”中,观众可化身“候鸟邮差”,在无动力飞鸟乐园、候鸟标本仓等七大主题场景中完成冒险任务。这种融合了科普教育、艺术装置与社交互动的新型消费形态,正在积极拓展文化消费的边界,文化消费从拥有一个物件,转向沉浸于一段叙事、获得一种情感共鸣。
文化“新三样”乘风破浪
从杭州走向全球
伴随中国经济发展与年轻一代文化自信提升,以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影视剧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正成为中华文化出海的新载体。据商务部统计,2024年我国文化贸易总额达1.4万亿元,其中数字文化贸易规模超3700亿元,增速显著高于传统贸易。
杭州在这股出海浪潮中表现亮眼。截至2025年上半年,杭州全市拥有文化“新三样”规上企业343家,约占全省三分之二;累计培育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85家(次)、重点项目45个,入选数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
本届杭州文博会首次设立的“文化‘新三样’出海主题展”,以300平方米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汇聚中国网络作家村、咪咕数媒、华策影视等数十家本土头部平台及企业,通过多语种书廊、短剧打卡、游戏试玩等互动形式,生动展现杭州文化出海的创新实践。
比如说,作为内容制作兼发行的平台和行业头部企业,容量互娱专注优质微短剧的挖掘与制作,其研发的海外微短剧应用程序覆盖欧美、东南亚等多地市场;而咪咕数媒构建“网文+短剧”融合平台,出口作品超3000部;游戏《黑神话:悟空》更是在全球斩获口碑与销量……
杭州文化“新三样”出海的优势源于深厚的产业根基。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汇集了大量科技、创意人才,拥有推动文化“新三样”产品出海的优质资源。
政策支持也为出海注入持续动力。目前,杭州市级层面有市文创专项资金优质项目申报、文化金融政策、动漫游戏和电竞产业政策等一系列产业政策支持推动行业发展。区县层面,文博会前夕,西湖区发布了“AI+文化”及文化“新三样”出海发展行动方案;滨江区发布了推动文化“新三样”出海“改革10条”和“政策40条”;余杭区、临平区也分别就支持在海外开展游戏测试、新出海发行微短剧、境外发行网络小说等出台专项政策。
杭州正以文化为舟、创新为帆,在全球数字文化的海洋中破浪前行。
科技赋能变革
文化产业注入“向新力”
当文化消费的活力持续涌动,文化“新三样”的魅力走向世界,杭州文化产业的下一站,正指向一个更富想象力、由科技深度赋能的新未来。
这一趋势将在本届杭州文博会的“数智之城”专区得到了集中体现——纳视文创、垂云翼科技、舜为科技等一批本土文化科技企业,带来了众多“可见、可感、可体验”的互动内容,将前沿技术融入文化产业,充分彰显文化与科技的双向奔赴、彼此激活。
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杭州区县(市)的展台上,“文化+科技”已成为共同的主题。人工智能、机器人、XR等新技术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作为核心驱动力,深度渗透进文化创作、生产与传播的各个环节,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在杭州,科技正扮演着为文化注入新表达、新场景与新生命力的核心引擎。走进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游客只需佩戴由杭州灵伴科技研发的AR智能眼镜,便能超越时空限制,“亲眼目睹”南宋宫廷生活场景。
与此同时,科技也极大地提升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工业化水平。以杭州水母智能旗下的“触手AI”平台为例,它通过AI技术对传统漫画创作流程进行了革命性再造,将原本繁复的11个环节精简至5个核心流程。这种智能化工具,不仅将制作成本显著降低了约62%,更将创作者从技术壁垒中解放出来,使其能更专注于核心的创意构思。
此外,数字技术也为中华优秀文化出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引擎。例如,华策影视自主研发的“有风”“国色”大模型,让剧本创作、本地化翻译效率提升50%以上,加速了优质文化内容的全球化流通。
这份以科技驱动产业变革、以文化塑造产品灵魂的独特优势,正在杭州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向新力”。它让杭州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不仅凭借先发优势走得更快,更因构建了技术、内容与市场深度融合的生态,而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