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时,第一缕阳光洒在绍兴府山,湖北姑娘小齐拉着行李箱走在仓桥直街的青石板路上。她停在一扇雕花木门前,轻轻叩响。门开了,民宿主人何成荣含笑相迎。
这里是有着220年历史的越医世家旧址,也是“越医三杰”何廉臣的故居,而何成荣便是何廉臣的后代。老台门内,斑驳的老药柜、泛着铜光的药臼与锃亮的现代厨卫静静相对,仿佛在进行跨越时光的对话。
“多亏了‘非必要不搬迁’,我们才能守着老台门过日子。”何成荣说。每天午后,他都会为住客讲述这条街的故事——从鲁迅的文学记忆到大通学堂的革命往事,从秋瑾的巾帼豪情到寻常巷陌的市井烟火。正是这些带着温度的讲述,让游客小齐成了回头客。
这寻常的一幕背后,藏着仓桥直街不寻常的保护密码。这条长1.5公里的老街,有着绍兴最鲜活的生活图景:早晨是自行车上挂着的豆浆油条面饽饽,中午飘着梅干菜蒸肉和炸臭豆腐的香气,傍晚则有老酒配茴香豆的闲适。
如今习以为常的烟火气,来之不易。曾几何时,随着城市发展的脚步,不少老街区面临建筑老化、居民外迁的困境,仓桥直街也一度站在“留住记忆”与“推倒重建”的十字路口。
2001年,绍兴启动仓桥直街街区保护修缮工作,实施“非必要不迁出”,贯彻原汁原味保护、原模原样恢复、有根有据更新和有张有度创新的“活态化”保护四原则。
“见人见物见生活,才能留形留人留乡愁。”参与这项工作的原绍兴市城建委主任钟华华说。约80%的原住民依旧在此生活,他们的日常起居,让老街成了一幅流动的生活画卷。2003年,这条街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被誉为“中国遗产活生生的展示地”。
在仓桥直街,43处各式台门是历史的活化石。修缮时,绍兴的古建筑工匠严守“修旧如旧”规矩,一砖一瓦都力求还原古貌。“走在老街,就像走进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每一处雕梁、每一块青石板都在诉说过往。”来自云南的游客李女士说。
“我们把‘绣花功夫’用在细节里。”绍兴市名城办副主任虞琦说。2024年,绍兴全面推进“仓桥直街保护利用经验提质扩面行动”,坚守“保护第一、最小干预”原则。孙清简、章学诚、陈建功等名人故居相继被激活,震元堂等老字号重张营业,老街的历史脉络愈发清晰。
午后的阳光洒在青石板上,震元堂的药香与黄酒坊的酒香在巷弄间交织。翰墨轩里,老画师装裱新作;张桂铭艺术馆内,穿着时尚的年轻人围在水墨作品前轻声讨论,传统与现代在此自然交融。
“留下了文化,就是守住了财富,让我们这些老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创业,过上了幸福生活。”仓桥直街上孔乙己酒家的掌柜张磊说,如今在这条街上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愿意坐下来沉浸式体验非遗手作,也愿意细细聆听关于绍兴的历史文化故事。
傍晚时分,巷口传来越剧的袅袅余音,沿街河道上乌篷船欸乃声声。这条在保护中发展的历史街区,一草一木一河都在诉说着前世今生。
“仓桥直街的可贵在于留住了魂。”深耕古城保护多年的绍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屠剑虹认为,原住民不仅是风俗民情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黑瓦片上的青苔、门前河流的水汽、冬日风干的腊肉,这些日常琐碎的生活场景,恰是老街真正的魅力所在。
如今,仓桥直街的经验正在越子城等街区复制推广,让更多历史街区重焕光彩。“下一步,我们将系统梳理越菜、越剧、越医等文化元素,用‘活业态’激活老建筑。”虞琦说。
“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老建筑,更是尘封其中的生活档案,有个人的成长、家族的变迁,还有街区的兴衰。”屠剑虹说,保护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延续历史,让文化在烟火气里自然生长,真正留住城市的文化味,让老街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