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文交流 传承文明瑰宝

2025-10-17 10:1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加强人文交流 传承文明瑰宝

2025年10月17日 10:1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宋朝军 银 燕

“敦,大也;煌,盛也。”一千多年前,东汉学者应劭为《汉书》作注时如此释义“敦煌”,展现出古丝绸之路的繁盛景象。

10月13日,“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在丝路古城甘肃省敦煌市开幕。来自10个国家的市长、市长代表、驻华使节、青年汉学家等中外嘉宾参加论坛。

与会期间,嘉宾们紧扣“文明交响 和合共鸣”主题,聚焦“围绕真问题、讲述真故事、传播真观点”,向世界展示真实多元、充满活力的中国。

触摸历史文脉,重温丝路千年辉煌

“敦煌,一部无字史书,一幅有声画卷,丝路作弦,文明谱曲,承载着多元共生的文明记忆。”开幕式上,甘肃省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王彦群的致辞引发共鸣。

亚美尼亚共和国科泰克省加尼市市长蒂格兰·波霍肖扬表示,敦煌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遗产与悠久历史,向世界展示了现代发展与尊重自然、守护历史的和谐共生之道。“加尼市是亚美尼亚最古老、最美丽的地方之一,我们同样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守护自然、珍视遗产,并自豪地将其传承给后代。”

“丝绸之路从来不只是商品的道路,更是思想的长途驼队。”发言中,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贝思文深情回顾了历史长河中先辈们开启从布达佩斯到敦煌的文化之路。在他看来,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某一座洞窟或某一座城市,它属于文明之间的对话,生生不息。

在参观莫高窟时,意大利威尼斯市市长代表马西莫·安德烈奥利非常激动。他回忆起马可·波罗在中西方交流中做出的贡献:“700年前,马可·波罗搭建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今天,我们就像新时期的马可·波罗,应该继续增进文化对话。”

他认为,莫高窟是沙漠旁的世界文化遗产,威尼斯及其潟湖是水边的世界文化遗产,两者各有特色,也存在许多联系。“两座城市就像教科书一样,承载着各自的历史和传承。两座城市可以在诸多领域共同分享经验、建立新的连接。”

“不是我选择来到敦煌,而是它好像早已选定了我。”活动期间,敦煌文化国际传播大使、甘肃政法大学俄罗斯籍教授奥莉娅·普隆金娜,分享了她来到中国学习中文和敦煌文化,后来从事敦煌学研究、向世界各国讲述敦煌文化的经历。“通过参与敦煌的相关工作,我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是敦煌让我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她说,“敦煌文化走向世界,既是一次文化的传播,更是一场精神的对话”。

探讨治理机制,推动城市走向繁荣

在主对话“文化城市治理的机遇和挑战”环节,与会嘉宾共同探讨文化城市治理的机遇和挑战。

敦煌市市长朱建军表示,敦煌沙漠戈壁广布,气候干旱,水资源紧缺,生态十分脆弱。近年来,敦煌坚持“绿带护城”,大力实施“三北”工程、退化林草修复等项目,同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推进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成投用,全面构筑敦煌绿洲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当地坚持“科技护宝”,围绕莫高窟、阳关、玉门关等世界文化遗产,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时监测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实施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实现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土耳其共和国马尼萨市市长代表布拉克·德斯特,从“工业与农业并举”角度出发介绍道,马尼萨土地肥沃,他们始终将“水”和“粮食”——这两大当今世界最紧迫的议题——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当地高度重视建立并维持兼顾生态与未来导向的农业体系。“可持续性是一种涵盖生活方方面面的系统设计理念。在建设未来城市的过程中,我们聚焦于在不透支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包容与凝聚,并以创新和韧性的经济基础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

布拉克·德斯特表示:“敦煌虽然被沙漠包围,但这是我见过的最干净整洁的城市。敦煌在城市管理、风沙治理、节水灌溉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尼泊尔蓝毗尼城面临相似的治理挑战。蓝毗尼市市长代表哈里·普拉萨德·格纳瓦利介绍,当前,蓝毗尼正在实施融合遗产保护、环境管理与智慧城市规划的综合路径,并正在智慧监测系统保护考古遗址、扩大绿色缓冲区、强化可持续的水资源与固废管理、推动生态旅游与文化创业、打造生态友好街道等方面努力。

马西莫·安德烈奥利有着同样的感受。在他看来,威尼斯是一座充满生命力的城市,在城市守护和不断改善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环境保护领域。他列举了防止大潮入侵的“摩西”防洪屏障系统等案例。“知识源自过去。而维系与重焕城市生命力的工具来自当下。”他总结道。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吴建南认为:“今天探讨的‘文化城市治理’,其核心正是要让文化从历史的珍藏,真正转化为推动城市繁荣与人民幸福的现实动力。”

传承文化遗产,不断增强交流互鉴

“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留下的多元文明荟萃的一座精神、文化、艺术丰碑,深刻彰显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共存精神。”活动期间,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阐释莫高窟的价值,中外嘉宾听得聚精会神。

以“世界市长对话·敦煌”为契机,海内外嘉宾凝聚共识,增强文明交流互鉴。

中外嘉宾参观调研了莫高窟风沙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曾经,大风裹挟着黄沙侵蚀崖体,蚕食壁画,流沙甚至可能将底层的洞窟彻底掩埋。如今,保护莫高窟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升级完善,经过治理,现在进入窟区的年积沙量减少了85%以上,目前,每年进入库区的积沙不到300立方米。

海外嘉宾们纷纷为治理成果点赞。布拉克·德斯特表示:“中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在防治风沙灾害方面下了大力气,成果显著、令人惊叹!”

哈里·普拉萨德·格纳瓦利表示:“我们不仅看到了敦煌文化的魅力,更了解到如何运用技术手段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我们想向敦煌学习的。”

回忆起在中韩两国间流传的敦煌文化故事,韩中文化友好协会会长曲欢十分感慨:“敦煌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永远不会故步自封,而是在开放中吸收,在互鉴中成长。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品质。”

“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国日报美籍高级记者艾瑞克·尼尔森曾和女儿拍摄过一系列关于敦煌、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趣味视频,在网络上收获了超百万点击量。他介绍:“我们在敦煌沙漠中设计了一场父女文化寻宝之旅。这段旅程带我们走进莫高窟、逛遍夜市、探访月牙泉,也让我们读懂了这些地方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敦煌彩塑非遗传承人杜永卫从“突破时空壁垒的艺术策划案”入手,探讨了做好敦煌文化全球传播的做法,强调要以多元路径走向世界,让兼具专业性与艺术性的作品成为文化交流载体,打破文化传播的时空壁垒。

纪录片导演、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秦川生在敦煌,在莫高窟前长大。20多年来,秦川和团队创作了《大河西流》《敦煌画派》《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等20余部70余集敦煌文化题材纪录片,为当代敦煌留下了难得的影像图志。他总结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说:“敦煌的每一粒沙子都能讲一个故事。我们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相结合,深入挖掘敦煌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