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成果如何走出“象牙塔”

2025-10-09 09:1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考古成果如何走出“象牙塔”

2025年10月09日 09:1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赵晓霞

“考古与中华文明溯源展”,通过珍贵的出土文物,生动展现“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发展脉络;作为陕西历史博物馆“早期中国”系列展览的收官之作,“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展系统梳理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早中期青铜文明的演进脉络,揭示了青铜器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日前于北京举行的“第二届新时代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分享了考古成果走出“象牙塔”、走进大众视野的经验。

学术研究构建展览框架

考古成果的公众传播,离不开学术研究的坚实支撑。近年来,博物馆策展通过学术因素的深度融入,让展览超越简单的文物陈列,成为学术成果的生动载体。

“早期中国”系列展览是陕西历史博物馆2017年就开始筹划,2018年起正式策划实施的一个重点项目,开展以来,不仅收获了公众和业界的好评,还获得多项荣誉。

在本次学术研讨会上,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庞雅妮分享的正是这个展览。她首先强调,“这是一个具有明确学术目标”的系列展览。

从时间线上看,第一部“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和第二部“玉韫·九州——中国早期文明间的碰撞与聚合”分别在2020年和2023年展出,第三部“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目前正在展出。

“早期中国”的时段怎么界定?如何以彩陶、玉器和冶金三重视角,系统展示“早期中国”多元一体化进程这一重大的学术问题……在庞雅妮看来,“研究为先”至关重要。

“首先要读‘万卷书’,策展团队将彩陶、玉器、青铜器与‘早期中国’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梳理了海量文献、考古材料与研究成果,形成拟选展品的备选清单。其次是‘行万里路’,到全国多家文博单位、考古遗址进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展品,形成展览的主框架结构。这种‘让材料牵着鼻子走’、用脚丈量得来的感受,让策展团队对材料的理解更为鲜活和具体”。庞雅妮说。

随着这些问题被一个一个解决,庞雅妮和团队成员基本厘清了叙事的时限、视角、主题、逻辑,最终形成了3个时间连续、逻辑一致、结构相似的展览框架。

山东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刘延常也强调了学术支撑的重要性。他希望以考古学的“真实性、关联性、多维度”为阐释根基,以博物馆的“可视化、互动性、传播性”为展示载体,最终实现“考古成果惠及公众、公众需求推动考古”的良性循环。

刘延常以该馆的“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为例介绍,“展览综合运用最新考古发现与科研成果,进行文物互证、多学科融合的‘场景化阐释’,也展示了沂水跋山象牙铲、临淄赵家徐姚陶片等最新考古发现。同时,聚焦山东文化谱系、商文化、周文化东渐等学术热点话题”。

在坚守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考古学家与策展人从“知识的守护者”转变为“叙事的引导者”,从而助力观众深入了解展览内容。

考古成果走进大众视野

那些精挑细选的考古成果如何走进大众视野?各博物馆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介绍了相关尝试。为推进研究成果的阐释传播与转化应用,中国历史研究院以中国考古博物馆为牵头单位,联动16家考古研究院(所)、博物馆,发起建立“中华文明溯源学术协作单位”机制。

“去年11月开展的‘考古与中华文明溯源展’便是该机制的标志性成果。在筹划阶段,各单位学者共同研讨展览大纲;展览中,以交流展出形式集中呈现文明溯源关键遗址的代表性器物;展览开幕后,联合组织专家讲座深度解读——这种‘协同联动’模式显著提升了展览的学术深度与社会辐射力。”刘国祥说。

据他介绍,截至目前,中国考古博物馆已依托该机制举办“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54场、“文明中国——考古实证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学术讲座7场,邀请一线考古工作者与学术大家分享新发现,直接受众超1.5万人次。每次讲座,中国考古博物馆三层演讲互动区坐满观众正是展览效果的体现。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经验是创设“主项目”带动配套“子项目”的“1+N”展示传播模式。“即以展览本身作为主项目,同步规划与展览内容相配套的公众讲座、线上展览、学术图录、学术会议、教育活动、通俗读物等子项目。”庞雅妮说。

在该理念的背后,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多方面探索。比如,在“早期中国”系列展览筹备和举办期间,邀请彩陶、玉器及青铜器领域的专家举办了18期“彩陶与早期中国”系列讲座和20期“玉器与早期中国”系列讲座,“青铜文明与早期中国”系列讲座也在持续进行中;由策展团队成员撰稿、录音的12期“听小姐姐讲彩陶”系列音频和10期“听小姐姐讲美玉”系列音频,也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官网和相关线上平台上线。

“青海考古成果展”是青海省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展览,展览以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地区重要考古发掘项目为主题,按照历史发展脉络,展示宗日、柳湾、喇家等青海代表性大遗址考古调查、发掘、研究、保护的成果。

“在展览中,我们特别注重将专业的考古学知识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展陈语言。”青海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孙杰说,“比如,我们将考古工作中实际使用的工具进行集群式陈列,配以发掘手稿的矩阵式呈现,真实还原了考古现场的工作氛围,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同时,结合精细制作的遗址复原沙盘和动态多媒体展示,构建起从发掘、整理到研究、阐释的全链条可视化场景,使观众得以直观感受考古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科技赋能活化考古成果

曾经,考古成果的展示局限于展柜中的静态陈列,文物细节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等信息难以充分传递。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3D扫描、VR技术等逐渐成为考古成果展示的辅助手段。

走在首都博物馆“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的展厅,数千年前的场景仿佛从历史深处“复活”。这场汇集180件(套)文物、113件(套)首次亮相的展览,没有停留在传统的文物陈列,而是用数字沙盘、互动屏幕等科技手段,为观众搭建起感受历史文化的桥梁。

数字沙盘还原了琉璃河遗址周边山河脉络,指尖轻触,可俯瞰燕侯家族墓地与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互动屏幕对铜当卢、铜銮铃等琉璃河遗址出土的车马器进行复原;牛头纹带盖伯矩鬲的展柜屏幕上,观众可点击查看其年代、形制及纹样介绍。

一位带着孩子参观该展览的母亲告诉记者,专题展以大众能够理解并喜爱的方式,通过清晰的叙事线索、翔实的图文说明和寓教于乐的互动环节,将深奥的考古学知识传递给孩子,可以激发孩子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兴趣。

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为重点文物量身定制的智慧屏,成为学术成果的“可视化窗口”。观众通过手势操作,就可以深入了解文物的文化内涵。例如,面对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玉玦,指尖缩放旋转间,便能清晰呈现其遗址背景、精细造型、佩戴方式以及文化传播路径等关键信息。

在互动体验区,依据音乐考古学、声学等研究成果复原的贾湖骨笛,奏响《沂蒙山小调》《梁祝》等旋律,观众可以在聆听中理解中华礼乐文明的悠久渊源。

在三层展厅的陶片触摸区,在确保安全和相关举措完备的前提下,观众则可“零距离”触摸双槐树、二里头等遗址的陶片。这种直接的触感体验,拉近了公众与历史的距离。

“为了让学术成果更好地贴近大众,我们采用‘科技驱动+多维互动’模式。比如,运用投影、裸眼3D、动画演示等技术,依据考古报告与复原研究成果,动态再现遗址原貌与历史场景,将抽象的考古结论转化为具象体验。”刘国祥说。

在山东博物馆“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的史前展厅,观众可以聆听相关装置收录的陶铃、陶埙等远古声响,在商周展厅,“孔子篇章”以180度半环幕投影再现“杏坛讲学”“周游列国”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走进“孔子时代”。

这些博物馆的积极探索背后,彰显的正是科技以多元方式赋能考古成果展示。它打破时空,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感、可知,不仅帮助公众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文化,更激发了大众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链 接

2025年暑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3.04亿人次,较2024年暑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2.96亿人次)增加了796万,同比增长2.6%,创历史新高。其中,江苏2635万人次、山东2483万人次、北京1993万人次、浙江1991万人次、广东1880万人次。

——数据来源于国家文物局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