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文明的多样性才有了对话的空间”

2025-09-24 17: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冬阳)

“是文明的多样性才有了对话的空间”

2025年09月24日 17: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文明多样性的背后是什么呢?是文化差异性。正是有了这些差异性,才有了对话的空间。”9月23日,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交流互鉴:尊重文明多样性”分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可持续发展专委会成员杨越明如是说。

在杨越明看来,文明对话既是物质性的,又是情感性的。它既关乎形而上的价值观,又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形而下的生活方式。因文化对话的议题更多元,方式更柔性、更易于让人接受,它的影响力也因此会更持久。

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呢?杨越明认为,文明对话是一种方式,而交流是起点,互鉴是终点。她从三个方面进一步解释。

首先要消除误解,无论是出于个体的认知局限性,还是出于外部因素的误导,跨文化交流传播中总会或多或少存在成见,偏见。但追求真实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更多的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平等对话,是跨文化认知的起点。

第二要促进分享。分享的背后是发现不同文明之间更多的交集。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之间,都能找到某种关联。虽然未必是相同的,但只要是相似的,或是能够找到内在联系,就会增进彼此间的文化共识。

第三是创造链接。在数字时代,链接从以前的线下链接,变成了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结合的超链接。从数字技术上看,文化信息采集更便利,精度更高,它让更多的文化资源摆脱了时间、空间以及物理性的局限性,得到了一个非常广泛的表达可能性。数字技术应用还让创意创新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好故事本质上是创新叙事,原有的文化产品,电影就是电影,游戏就是游戏,是有产业壁垒的。而数字技术可以让更多的文化产品业态进行融合,更具有传播价值。例如文学作品《西游记》通过《黑神话:悟空》这样的游戏产品,让全球的年轻人为之着迷。”最后就是数据赋能让传播具有无限可能性。杨越明认为,在今天这样的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文明对话的亲历者。“因此我们可以成为传播者、分享者,我们更愿意成为传承者和创新者。”(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

(责任编辑:李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