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和旅游部科教司原司长孙若风看来,发展星空旅游,必须突出地域特色,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打造差异化产品。例如,高原地区可依托高海拔、低光污染的优势,建设顶级星空观测地;历史文化名城结合本地星空传说与古迹,开发“星空+人文”体验线路;滨海城市可打造“星海共舞”的独特景观。
其次,发展星空旅游还需加强创意,增强体验感与互动感。孙若风建议,可以通过情景演绎还原神话故事,让游客“参与”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利用VR技术模拟星际旅行,让游客“登陆”月球或火星;设计星空摄影工坊、天文观测课程等互动项目,让游客从“看星空”变为“玩星空”“懂星空”。
发展星空旅游还要精准把握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比如针对亲子家庭,开发星空科普研学产品,通过趣味实验、天文讲座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针对年轻群体,推出星空露营、星空音乐节等时尚业态,满足其社交与打卡需求;针对科研爱好者,建设专业观测站,提供高端观测设备与数据支持。”孙若风说。
星空旅游的发展还要拓展多元形态。孙若风提出,除传统的星空观测外,可发展星空主题酒店、星空文创产品、星空主题演艺等,为游客提供“白天游大地、夜晚观星空”的全天候体验,让星空元素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
此外,还要推动星空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孙若风建议推动星空旅游与农业、林业、康养、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如开发“星空+田园”的乡村旅游项目,让游客在稻田边仰望星空;打造“星空+徒步”的户外线路,在登山途中感受星辰变幻;建设“星空+康养”基地,利用星空的宁静氛围开展冥想、疗愈活动,拓展产业边界。
最后,发展星空旅游离不开标准化建设。孙若风认为,应制定星空旅游的服务标准与行业规范,包括暗夜保护标准、观测设备使用规范、导游讲解资质要求、安全保障体系等,通过标准化提升服务质量,避免同质化竞争与生态破坏,确保星空旅游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