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陕西省佳县人,是农民的儿子,是一辈子想干好一件事的林业科技工作者。1978年从西北农学院林学系林果专业毕业,分配到佳县林业站工作,从县“红枣专干”“红枣课题组组长”到红枣站站长、红枣产业办公室主任,2014年退休,同年被县政府聘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陕西佳县古枣园系统保护与发展办公室首席专家至今。
佳县枣属资源丰富,从野生酸枣、栽培型酸枣到过渡型枣、栽培型大枣,还有大片的千年古枣林。这些丰富的枣属资源与祖先的首创告诉我,这就是世界红枣的起源地与栽培中心。简单的常识时刻提醒我,这些民族的东西就是世界的,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05年从《科技日报》上得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使我“申遗”的信心大增。我多次向县领导提交“申遗”的想法,但一直未得到回应。直到2011年初,遇上科技部来佳县挂职的刘耀副县长来村下乡,我向刘县长提出“申遗”的想法,他认为非常好,并答应全力支持。
刘县长先后找到《科技日报》记者李大庆老师,又通过他找到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的闵庆文老师。在科技部的支持下,2011年10月8日至10日在榆林市召开“佳县红枣产业研讨会”,在闵庆文、戴小枫等20多位专家建议下,红枣研讨会变成了申遗动员会。会议非常成功,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60余家新闻媒体均作报道。佳县政府于会后成立千年枣园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申遗”正式进入流程。
在闵庆文研究员团队的支持下,我们很快完成申报书和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写,陕西佳县古枣园于2013年被原农业部公布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于2014年4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红枣起源于中国,我未来的奋斗目标是将枣树申报为“中国国树”、红枣申报为“中国国果”,将古枣园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策之中,让佳县古枣园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作者为陕西省佳县古枣园系统保护与发展首席专家、林果正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