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二十年来,在“两山论”的指导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日新月异,政策与制度不断创新,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果显著,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并行,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农业文化遗产地是典型的“绿水青山”,而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利用,能创造“金山银山”。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着哪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遗产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如何为当地农民创造经济价值?各利益相关方又是如何携手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日前记者采访了多名专家以及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相关负责人,听他们讲述各自的见解与经验。
天人合一:农遗守护“绿水青山”
农业文化遗产是先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也是如今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两山论’强调生态优先,以及生态优先背景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历经千百年历史得以留存至今,并持续发挥作用,本身即具备显著的可持续性特征,其所在地往往拥有丰富的生物遗传资源,这正是农业文化遗产能够持续为当地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及农民生产生活创造价值的关键所在。”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龙春林表示,农业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展现的价值,正是“两山论”的生动实践。
2500多年前,太湖沿岸的先民苦于雨季的洪涝灾害,将洼地挖深变成鱼塘,塘泥堆放于水塘的四周作为塘基,在塘基上种植桑树,逐渐形成“池塘养鱼、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生态循环模式,这就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的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如今,远眺位于湖州市荻港村1007亩桑基鱼塘核心保护区,方塘星罗棋布,桑树郁郁葱葱,一派江南好风光。
2000年前,黄河改道后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留下30万亩沙丘地,被称作“黄河故道”,“沙漠荒凉,不宜禾稼,人烟凋敝”。夏津人民在黄河故道的沙地上种植耐贫瘠、根系吸水固土强的桑树,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形成了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如今,夏津县仍遗存6000多亩古桑树,它们为当地筑起绿色屏障的同时,也为野生木耳、桑黄等菌类和其他树木及作物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并发挥着重要的碳汇功能。
1300多年前,以哈尼族为主的十余个民族的先民,在云南红河沿岸的哀牢山腹地修筑了100万余亩的梯田。“森林在上、村寨在中、梯田在下、水系贯穿其中”是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的显著特征,山顶的森林承担着固土保水的重要功能,传统的木刻分水法和“赶沟人”制度实现了梯田水资源的精准调度。充沛的水资源不仅滋养了梯田,也为鱼类、蛙类等水生生物以及众多水鸟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维系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点绿成金:合理开发造“金山银山”
农业文化遗产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产品的高品质,其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成为吸引游客的秘诀,为当地农民创造着源源不断的经济价值。
浙江省湖州市和丽水市、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等先后入选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也给出了让“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多元答案。
丽水市庆元县高湿度、富氧化的自然环境为香菇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床”,独特的水质、空气与腐殖土条件赋予其更高多糖含量和更紧实的肉质,使庆元香菇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的第一个食用菌类产品。庆元县政协副主席吴小军介绍,为了更好发挥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的经济价值,庆元县用科技赋能种业创新和食用菌种植,并加大对香菇精深加工的投入。“我们鼓励支持香菇企业从传统种植向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方向转型,目前已形成7大类500余款精深加工产品,涵盖食用菌保鲜品、休闲食品、预制菜、调味品、饮品、保健品、药品等。”吴小军说,“我们还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会,并利用直播带货、电商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让庆元香菇远销欧美、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1年前,湖州荻港徐缘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敏利依托桑基鱼塘系统打造的荻港渔庄,如今已成为以非遗陈家菜为特色、以当地居民为主体的复合型休闲度假空间,特色桑叶茶、桑果糕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每年举办的鱼文化节更是全村村民的民俗狂欢节,吸引无数国内外游客。徐敏利介绍,2019年湖州鱼桑文化研学院在荻港渔庄成立后,研学团队络绎不绝。去年一年,研学院共接待来自国内外研学团队800多个,达5万人次。研学院还通过建立“鱼桑研学人家”来带动当地农民共同富裕,目前已有近200家农户成为鱼桑研学人家,实现了“学生进农家”“研学富农民”“产业壮农村”的局面。
层层叠叠的哈尼梯田堪称“大地雕塑”,不同季节展现出不同的美景。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元阳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徐忠亮介绍,2024年,元阳县共接待游客463.87万人,同比增长8%,通过发展民宿、打造旅游示范村、培养民族文艺队等方式,为农民创造大量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人均月收入实现了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的显著提升。
今年5月20日,红河州委副书记、州长罗萍在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核心保护区元阳县阿者科村,以“村长”身份诚邀全国游客来红河旅居,开启“旅居红河·村长有请”系列活动的序幕。“目前,‘村长有请’活动目前已在元阳县举办2期,吸引40万余人次游客,其间旅游总花费达4.1亿,游客反馈很好。”徐忠亮说。
活态传承:携手共促可持续发展
“近百年来,农业的工业化过程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虽然提升了产能,但引发了资源耗竭、环境污染、食品不安全等问题。当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后,人们发现中国传统农业中的许多智慧可以被借鉴利用,甚至发扬光大。”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骆世明说,“我们必须对中国优秀的传统农业模式进行保护,防止他们在还未被世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就因受到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冲击而消亡。”
健全体制机制与完善法规体系并行,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徐忠亮介绍,2022年起元阳哈尼梯田保护利用指挥部全面推行“点对点”负责制和分片包保制,确保每一项保护工作的落实。同时,严格依法依规落实《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红河哈尼梯田保护利用十条措施》,精心制定《元阳县大抓哈尼梯田保护利用行动计划》。在日常巡查监测方面,采取实地巡查与数字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天-地-人-网”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测网络,全力守护哈尼梯田。
丰富农耕文明的载体,注重教育与传播,能够促进民众自发参与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吴小军表示,庆元已拍摄制作《一菇一世界》等专题片7部,出版《香菇春秋》《庆元菌类手绘图谱》等农遗书籍20余本。同时,在全县幼儿园开展“菇乡文化主题月”,创新“香菇文化进校园”活动,并依托县博物馆《遇见世遗活态传承》项目,每年组织学生在剁花法技艺体验区、菇民戏研学区、农遗科普馆开展沉浸式学习,重走千年“香菇之路”。
从生态学与生物学视角对农业文化遗产地开展系统性科学研究,能够揭示传统农业循环体系的运行机理,赋能遗产保护策略制定与农产品价值提升。“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浙江大学农业生态学团队通过持续研究发现,该系统内鲤鱼的遗传资源类别与普通鲤鱼存在差异,遗传多样性更为丰富;同时红外相机等设备显示,稻田中的鱼会有意识撞击稻株,使稻叶上的害虫掉落至水中并摄食,这一行为不仅构成生物防治机制,也从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一些人对于鱼类智商的认知,提升了青田田鱼价值。”龙春林介绍。
推动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强交流互鉴,才能取长补短,不断进步。“中国传统农业‘天人合一’的理念蕴含着生态智慧,而轮作、套作等模式与技术能够实现用地与养地的结合,兼顾高产与环保,这些理念与技术对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骆世明说,“中国也需要向其他国家借鉴农遗保护经验,比如,韩国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农业农村基本法,搭建立法保护框架;日本将农业文化遗产与动漫IP相结合,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传统智慧传承,实现文化保护与现代传播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