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逄春阶
报告文学是与现实贴得最紧、靠得最近的文学样式,被誉为“文学的轻骑兵”。时代为军旅报告文学提供了丰厚土壤,使其在题材开拓、叙事创新和审美表达上呈现出鲜明的新质,在记录时代、塑造英雄、传播科技强军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文学魅力。
近年来,历史题材军旅报告文学量多质优,报告文学作家们用现代理念的锋芒激活尘封的史料,实现了历史题材的深度开掘与当代重构。如高建国的《死生契阔英雄山》、徐剑的《天晓:1921》、丁晓平的《战胜:中国人民志愿军五任司令员》等,站在今天的立场,拂去历史的尘埃,打量硝烟里的细节,挖掘事件的真相,不仅梳理历史脉络,更注重挖掘普通军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使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增强了作品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军旅报告文学中的科技题材作品,以纪实手法记录了中国国防科技的发展历程,展现了科技工作者和军人的奋斗精神与家国情怀。如《龙腾东方——歼-10诞生记》,记录中国自主研制第三代战斗机歼-10的全过程,从气动布局设计到铁鸟台试验,彰显航空人的智慧与坚韧。如《大国重器》,全景展现中国火箭军的发展史,首次揭秘战略导弹部队的许多历史细节,塑造了杨业功等英雄形象。还有书写老一辈科学家的作品,如黄传会的《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杨黎光的《一生只做一件事:“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等,将作品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结合,技术细节与人文关怀并重,还融合了跨学科知识,涉及航空、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报告文学作家们勇于挑战自己的认知界限,兼具科技素养与文学功底,把高科技当成文学富矿。
此外,近年来的军旅报告文学突破传统宣传模式,注重对军队现实问题的思考,并回归对军人个体价值的关注。
军旅报告文学创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作品主题同质化与宣传化倾向,与强军实践存在一定脱节,对军事变革的反映不够深入,在重大题材把握上显得力有不逮,尤其凸显出科技素养薄弱、对新一代官兵精神世界认知不足等短板。与此同时,创作层面普遍存在两种失衡现象:或是陷入“有报告无文学”的窠臼,细节刻画苍白无力;或是过度追求文学渲染,弱化了非虚构文体的真实性根基。更有甚者,部分作品停留在政论缺失的简单事实堆砌,或沦为新闻通讯式的应景之作,不同程度地暴露出概念化、模式化的倾向。在题材选择上,信息化作战、维和行动等现代化军事实践尚未得到充分展现,创作视野仍拘泥于传统战争叙事。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某些作品为追求戏剧效果随意虚构战场细节,或刻意回避军队改革中的深层矛盾,对军人家庭、退役军人等关联群体的关注更是付之阙如。
新闻性是报告文学之基,文学性是报告文学之本,政论性是报告文学之魂。这就要求创作者具备多维度的专业素养,着力扭转“重报告轻文学”的创作倾向,摒弃复制粘贴式的粗制滥造,突破肤浅单调的写作定式。具体而言,就是要强化文体自觉,在主题开掘上实现从“神化”到“人化”的转变;娴熟运用场景还原、细节特写等非虚构写作技法增强文本魅力;杜绝口号式表达,让精神内核通过真实故事自然流淌;正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展现强军征程的完整图景。要善于使用官兵看得懂的语言,用富于形象性、想象力且饱含情感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大胆借鉴吸收诗歌、散文、小说的语言艺术来丰富和发展报告文学的语言。此外创作者还应深入班排、训练场、任务一线,深入了解军事发展前沿,拓展写作题材;要成为年轻官兵的朋友而不仅仅是“采访者”,要真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忧、兴趣爱好、话语体系,捕捉青年官兵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使作品真正反映基层心声,充满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
(作者系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