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5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迎来一周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主会场活动”在钟鼓楼广场举行,发布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包含《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正式发布,《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丛书首次发布,《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特种邮票启动发行,“北京中轴线保护志愿者招募行动”再启程,而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钟鼓楼、南端永定门的两块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碑也同时揭幕亮相,接下来,北京中轴线的15处构成要素将陆续完成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牌安装,不断加强北京中轴线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就像人过生日,在一周年时间节点举行庆祝活动,相当于在重要时间节点,让大家重新聚焦到中轴线保护这件事情上。有助于我们回望这一年来大家继续做的事情。”活动前夕,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张勃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一年来,这条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的遗产点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申遗给它们带来了什么?未来有什么计划?
变化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一年来,我觉得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变化。”张勃认为,申遗成功,意味着中轴线身份发生巨大转变。之前是文化遗产,现在有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随着这种身份的变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条例因时而变,与时俱进。
记者了解到,申遗成功后,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的中轴线申遗专项工作组调整为中轴线保护组,成员单位和工作规则也做了相应调整;同时完善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协调机制,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管理单位的参与,央地协同,强化了北京中轴线整体性保护管理。在政策法规制定方面,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进行修改,明确北京中轴线作为世界遗产保护的要求,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阐释展示、保护管理制度、保护对象等方面进行了完善性修改,修改后的《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2025年5月公布实施。
“我妈妈家住在永定门外,我住在西直门,所以每次回家看父母。我都是经过钟鼓楼跨越整个中轴线,可以说中轴线的环境越来越优美了,越来越宜人了,越来越适合漫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亦农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建筑师,她多次陪同朋友、专业人士及国内外友人参观中轴线,见证其变化,如南中轴围挡拆建后环境更佳,天桥在维护中焕然一新,箭楼前镇水兽在考古工作者努力下重现于世,箭楼里举办正阳门历史文化展及申遗文本展览,让公众能眺望中轴线与北京,增强对城市的自豪感与热爱。她认为中轴线申遗不仅关乎遗产保护与向世界宣告,更对城市建设与更新有积极作用,是展示与带动城市提升的杰出案例。

北京古建筑博物馆文创“天宫藻井” (北京市文物局供图)
对此,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也深有体会,申遗成功以后,先农坛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几组数据可以说明,第一组数据是先后开放了神仓和庆成宫两个区域,面积也从近6万平米扩大到8万平米,观众量大大提升,年观众量从12万左右到现在的120多万,上了一个数量级。“我觉得更主要的是申遗成功以后,它的影响力和知晓度,引起了更多观众对先农坛的关注。大家想看看先农坛是什么样,看看古建筑博物馆是什么样。”薛俭说。
第二组数据是关于文创产品开发。通过探索文创产品和授权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先农坛激发了博物馆的文化创意活力,从2024年2月开办的第一个文创空间到现在已经有四个文创空间,开发出了300多款文创产品,累计销售了50多万件,销售金额达到了5400万元。其中爆款“天宫藻井”销售额达3000万,占总销售额三分之二。“我在博物馆工作了20年,这是我没想到的,这是赶上了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赶上了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喜爱,同时也赶上了文创产品探索的新机制,更主要的是赶上了文物保护利用的新时代。”薛俭一口气说了四个“赶上了”,“如果每个博物馆有一款能够出圈的文创产品,也是为经济发展做出博物馆贡献。我觉得这是一年来值得我们欣慰的地方。”
保护
2024年10月,位于太庙西北角的非文物建筑完成腾退整治,拆除区域已变身为绿地,这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完成的第一个腾退整治项目。今年6月,位于西城区天桥地区的育才学校新址全面竣工,即将投入使用。随着学校新址启用、现址完成腾退,先农坛内坛的历史格局将进一步得到恢复。在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的带动下,核心区文物腾退保护利用工作持续推进,今年东城区的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孚王府等文物腾退项目相继启动签约,那王府等已实现预约开放;位于西城区的北新华街近现代建筑已完成全部住户腾退,醇亲王府南府等腾退项目启动签约……
“在遗产点开放的推动之下,整个北京老城有更多文化遗产开始腾退,向社会开放。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对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我觉得是非常有益的。”北京市规划院名城所所长叶楠说,“通过带动遗产周边的环境提升,到达遗产的道路环境也随之提升,整体上老城的环境也会提升,中轴线的整体价值也会更好地彰显出来。”
叶楠告诉记者,中轴线是由15处遗产点共同组成的一个组合体,所以在保护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方面,他们做了很多的探索,所有的工作都是从系统性上考虑它的方方面面。不仅要考虑文物本身的本体建筑,还要考虑文物周边的环境,包括树木,周边的老百姓,与城市的功能更好地协调,这些都是整体推进的方式。“这种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对于其他的遗产点、其他的世界遗产以及其他的文物,包括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都是非常重要、非常有价值的经验。尤其是在城市生活的核心区域解决这些复杂要素,是一个非常好的典型范例。”

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虽然无法保护其历史上最真实的一面,但可以用现代技术延长其寿命,使其在不同时代发挥不同作用,更好地为人民所用。
在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中国经济网记者看到了一整面墙的实时动态大屏,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遗产监测部主任周子予告诉记者,这是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平台于2023年底建成,主要是对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点进行监测。监测工作包括对北京中轴线红色的核心区域的古建筑,以及中轴线绿色缓冲区域的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对于古建筑的监测,主要是对文物本体的病害情况进行监测,以达到保护的作用。缓冲区也会受影响,所以要对缓冲区的环境情况,比如说它的人口密度、车流量,还有气象环境是否会对核心区产生影响,这些都是我们的监测范围。”
通过现场演示,记者注意到这个监测系统不仅可以对遗产要素的温度、湿度、风力以及降水等气象环境进行微环境监测,还可以对病虫害、周边环境等进行监测,任何变化都会通过传输信号传输到监测大屏上,监测信息不断叠加。每年对中轴线上所有的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形成一个监测报告。
一年前平台还开启了中轴线“数字打更人”活动,一年来,吸引了700多位巡查志愿者、28000多名“数字打更人”、超过百万名公众参与者,上传了8万多条巡检数据、16万张巡检照片,在北京中轴线开启了一场“全民守护”的生动实践。“志愿者们发现瓦面脱落,会拍照上传。发现车辆不应该停留在这个中轴线古建筑周边,也会拍照上传。未来,平台将继续鼓励更多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周子予说。
发展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成形于16世纪,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两千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中轴线,表达出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和”哲学理念,规划格局整体展现出《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传统都城理想范式。
“钟鼓楼在中轴线上属于面朝后市中市的部分,自古以来就是人民群众活动比较热闹的地方。所以我们在钟鼓楼之间做了一个接近100米长的跳房子,就好像在大地上画了一个中轴线,里面充满了数字,每个数字都和中轴线有关系。跳着跳着就学了中轴线的知识。”无同设计主持设计师吴桐说。

跳房子 (受访者吴桐供图)
作为一名设计师,吴桐认为中国文化完整且有合理有效的设计逻辑,团队致力于猜出其中密码,用科学方法浅显解释古老文化,降低文化门槛,通过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方式传承文化,如跳房子、听见中轴声音互动、超长剪纸地图等艺术形式。
现在围绕中轴线构建了很多文旅新场景,如多条北京中轴线主题游径、文化探访线路、研学线路等。“行中轴、读中国”文物主题游径还入选2024年度优秀文物主题游径十佳案例。同时依托北京中轴线等历史文化遗迹,还挖掘培育特色活动场所,以文化赋能,培育中轴线上的“城市会客厅”。今年4月10日,首批17处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场地发布,其中10处位于北京中轴线遗产区和缓冲区范围内,包括太庙、天坛、钟鼓楼、先农坛庆成宫等。
随着越来越多游客走进北京中轴线上的景点、古建筑等,北京中轴线上的旅游服务措施将得到进一步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制定北京中轴线旅游服务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可持续旅游管理措施。未来,北京还将加快推进首都功能核心区重点文物腾退,推动北京中轴线遗产点逐步恢复历史格局,推进北京中轴线区域历史环境保护和城市更新,推进北京中轴线相关水系、生态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叶楠指出,中轴线遗产点作为景区会面临游客增加的压力,需要平衡保护与开放,可以借助科技手段,更好地将遗产价值传播到网上,以云传播让大家近距离感受中轴线的魅力,同时还可以在中轴线遗产旁的文化空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这样能将中轴线游客引流至遗产周边区域进行分流,网上传播也能更好支撑大家对中轴线的热情。(中国经济网记者 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