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城古镇更好“活”在当下

2025-07-14 08:51 来源:人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让古城古镇更好“活”在当下

2025年07月14日 08:51    来源:人民日报    何思琦

“看人家古城古镇搞得好,总认为自己造一个出来,也可能运营得好……”前不久,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耗资24亿元建成,营业4年却累计亏损超10亿元”的报道引发人们关注。空有“古”的名头,仓促立项、缺乏文化底蕴支撑的“速成古城”,注定难以长久。

大庸古城不是个例。盲目跟风,不深挖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生搬硬套打造仿古项目;业态单一,“复制粘贴”成功经营模式,搞文化嫁接导致同质化严重……曾有段时间,全国不少地方精心打造的“古城古镇”频现。然而,钢筋水泥造不出历史文脉。没有灵魂的古城古镇项目也让人反思,究竟如何做好保护与开发工作?

不妨放眼全国——在云南丽江古城,纳西民居依山而建,特色美食与小粒咖啡飘香,吸引人们体验“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四川阆中古城,山、水、城相融,井字形街巷、“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院落,让历史鲜活可触;在浙江嘉兴乌镇,11届戏剧节让融合现代与传统的水乡被艺术之光照耀……古城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本质是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运营的探索。无论是依托深厚底蕴进行保护性开发,还是通过创新运营打造独特IP,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些共通的道理。

要守护历史本真,延续文化血脉。保护绝非将古城古镇当作僵化的“标本”封存。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承载历史记忆,讲述岁月故事。真正的保护,在于尊重其发展规律,让古城古镇“活下来,再生长”。这必定要摒弃大拆大建、生搬硬套,同时需以审慎态度进行保护性修缮与利用,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为切入点,秉持客观科学的态度,追溯历史文脉传承。

要留住“人”气,留存生活本味。古城的灵魂在于人,城因人而生,也因人而兴。宜居、宜业、宜游,无论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还是慕名前来的游客,都能在一方天地中怡然自得。街巷里飘来一碗面的香气,市场上摆满各色蔬果,背着书包穿街过巷的学生,坐在巷口闲聊问候的老街坊……平凡而真实的生活场景,正是古城古镇动人的底色。工夫茶、木雕、潮瓷……以广东潮州古城为例,一个个非遗展馆在牌坊街林立,一位位代表性传承人常态化展演,非遗传承在互动中焕发活力,文化遗产更贴近百姓生活。

要适配现代生活和需求,不断创新活化。“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江苏苏州古城以此为原则,在保护传统风貌前提下,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再如,一些古城古镇实施电网提升改造、更换燃气管道……居民表示“日子越过越舒适和方便了”。此外,古城古镇还应不断丰富业态与内容。沉浸式互动演艺、多主题旅游线路,让更多传统文化新场景、新服务、新业态集聚,在严格保护历史风貌前提下,丰富体验维度,既能“留得住乡愁”,又能“看得见未来”。

古城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绝不仅是修复几处古建、打造几条旅游街那么简单,要守护本地文化基因,让历史记忆和文化根脉在现代生活中滋养人心。

敬畏历史、摸清家底、找准定位。既要守住“老底子”,也要注入“新活力”,将历史的“真”、生活的“味”与时代的“需”有机融合,才能让古城古镇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摒弃急功近利的“速成”,怀揣对文化的热爱,扎扎实实做好保护、传承与活化,从而让古城古镇更好“活”在当下。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