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剧”太多,好编剧太少

2025-07-11 09:10 来源:浙江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注水剧”太多,好编剧太少

2025年07月11日 09:10    来源:浙江日报    李胜利

■ 李胜利

一部真人剧集的成功,离不开以编剧为主的一度创作与以导演、演员、摄像、美术、音乐、剪辑等为主的二度创作的通力合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短板,都会影响到成品的质量。固然平台、导演、演员、制片等人都对最终的剧集质量负有责任,甚至有决定性的责任,确实也有不少掌握话语权的“二把刀”指手画脚瞎指挥,但从投拍前的剧本来看,很多在最终剧集中出现的问题,在剧本中大多已经显现出来。编剧作为一度创作的主要执行者、整部剧集的蓝图绘制者,对最终剧集中出现的问题有着不能推卸的责任。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面:

第一,新意有限,同质化倾向明显。一部新剧要想吸引观众,首先需要具备整体的新意,具有“鹤立鸡群”的高辨识度。如今,常见的甜宠套路、重复的古偶模板、悬浮的都市生活,很容易令人产生老生常谈之感。一位业界资深人士曾如此概括当前剧集创作中的同质化问题:现实题材年代化,疏离当下的现实;抗战题材谍战化,窄化抗战的历史;悬疑题材罪案化,影响类型的拓展。至于微短剧的同质化倾向,那是更加地肆无忌惮。在这些被网友戏称为“电子榨菜”的剧集背后,暴露出的正是编剧创新不足的深层困境。

第二,逻辑失序,严重削弱故事可靠性。美是合规律性(真)与合目的性(善)的统一。仅具有真实性,不足以构成优秀的艺术作品,它可能只是好的新闻;但真实性不足,则会影响到艺术作品的整体呈现。当前的剧本或完成后的剧集中,常出现明显的甚至重大的逻辑漏洞,导致“智商下线”。对于那些表面悬浮的情节或细节设计,粗心观众也能发现,比如女战士单枪匹马端掉日军指挥所,职场精英解决问题主要靠酒会偶遇而非专业能力;但对那些相对隐蔽的逻辑漏洞而言,只有细心的观众才能发现,比如在一部由著名演员出演的涉案剧集中,在明知对手要来作案、布防严密准备瓮中捉鳖的时候,放在办公室的诱饵文件竟然是机密原件。细节硬伤会引发观众怀疑,进而影响叙事效果。

第三,人物悬浮,角色难以令人信服。从剧本到成品,人物悬浮是国产剧集中又一常见弊病。在仙侠玄幻等浪漫主义风格的剧集中,人物可以悬浮,但在现实题材作品中,人物悬浮则问题很大。据某数据平台统计显示,2024年上半年热播的30多部都市剧中,约五分之四的男主角被设定为“集团总裁/海归精英”,约三分之二的女主角是“职场小白/落魄千金”,导致不少观众产生疏离感。

第四,注水严重,迫使观众弃剧或倍速观看。2024年某视频平台用户调研显示,62%的观众会在观看超过30集的剧集时产生“弃剧冲动”,主要原因是“剧情冗余”,用30集的体量讲10集的故事。观众的倍速观看,已经是对注水剧的一种反抗。短视频的强势崛起,已经在推动长剧集向10集左右一部的中剧集发展,这都要求编剧们进一步提高编剧能力,脱水提质,提升戏剧性。注水剧情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对台词的过度依赖。很多剧本像是话剧脚本,主要依赖台词传情达意,推动剧情,大量场景沦为“移动的台词板”,既浪费了影视艺术的多维度表达优势,也暴露出编剧对剧集作为视听综合艺术的深层无知。

之所以制片、导演、演员们爱改剧本,有时候是因为非艺术的因素,有时候是因为剧本确实存在问题,必欲改之而后快。事实上,虽然中国的编剧数量很多,但真正优秀的编剧寥寥无几。有很多编剧,包括已经参与或完成了不少作品甚至获得了某些大奖的编剧,其专业水平仍然存在着不少的短板,有待提升。

打铁还需自身硬。随着长剧集生产数量的下降、观众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国内国外优秀作品的涌现,未来的剧集创作难度只会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任何从事长剧集创作的人们,都需要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而从事一度创作的编剧,尤其要自我提升,靠自己的强大实力来提升集体创作中的话语权。

从大的方面来说,编剧的自我提升之路无非两种,一种是以自学自悟为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字文,自修自练;一种是以研讨培训为主,名师指点,互相切磋,群策群力,快速成长。事实上,无论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是其他各级相关单位,都曾经在这个方面做过很多的工作。比如,国家广电总局一直在探索建立重点项目重点保障机制,完善各类型、各题材专家顾问团队,筛选有较强引领性和创新性的重点项目,持续追踪,在方向导向、剧本创作、艺术呈现等方面加强把关与指导,做好全流程服务和管理。比如,地方各级文化宣传部门、相关高校与行业协会,也曾经组织过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其中,浙江在2024年和2025年组织开展的电视剧(网络剧)精品创作编剧高级研修班,聚焦电视剧创作源头,注重培养中青年编剧人才,多轮次、层层提升的研修模式及聚焦实操与成果转化的课程设计,是值得推介推广的创新实践。

相对而言,中国并不缺乏制作力量,而是缺乏创新力量。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当编剧能拿出过硬的剧本,优秀剧集的出现是顺理成章的事。毕竟,观众真正需要的并非“视听快餐”,而是能触碰心灵、引发思考的精神盛宴。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戏文系主任、教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史学委员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