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级剧团如何催生“涟水现象”?

2025-07-10 09:05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一个县级剧团如何催生“涟水现象”?

2025年07月10日 09:05    来源: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蒋若晴

为老百姓演戏,演老百姓的戏。

这是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淮剧团多年来的真实写照。从濒临解散到口碑载道,这个生长在苏北地区的县级剧团,凭着“十年磨一剑”的坚韧意志,“磨”出一台台扎根乡土、品质上乘的农村题材现代淮剧,并将这些挟着泥土芬芳、令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送进乡村,被业内誉为淮剧艺术的“涟水现象”。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创新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如何让戏曲作品贴近农村群众的心声?如何把戏曲送到乡村观众的心坎里?如何让传统戏曲焕发现代活力?近日,记者走进涟水县淮剧团探访。

决意“突围”:到乡土生活里捞“活鱼”

涟水县淮剧团农村题材现代剧的创作道路,始于一场破釜沉舟的“突围”。

2010年前后,随着新媒体浪潮席卷而来,传统戏曲行业跌入低谷。涟水县淮剧团团长翟永军回忆起那段“穷日子”仍感慨不已:“一场演出只有几百块,工资发得艰难,好几次差点发不出来。”

然而,透过“穷”的表象,淮剧团的根本困境在于“老戏老演”的固有模式。“那时候都是演一些老剧目,因此戏越演越少,观众都不喜欢了。观众只有十几人,座位空荡荡的,大家心里也空落落的。”翟永军咬咬牙,下了决心,“必须闯出一条新路,用好戏把剧团救活!”

如何突破困局?想清楚要排什么样的戏、演给什么人看,才是淮剧团“浴火重生”的关键。

当把目光投向剧团扎根的这片土地时,翟永军心中的答案渐渐明晰:“我们是县里的基层剧团,服务对象和观众都是农民,所以要写农民身边的事、演农民身边的人、唱农民的腔,才能真正打动他们。”

找准方向后,剧团成员们下定决心“背水一战”,要突破传统戏剧形式,排演出一部大学生村官题材的现代淮剧。为此,大家停发了三个月的工资,又东拼西凑出了60余万元的“救命钱”。

“农村是个大舞台,父老乡亲是写不完的戏。”在剧院后台,几位接受采访的现代淮剧主创人员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句话。说话时,他们的眼神亮亮的,那是被热爱点亮的光芒。

为了塑造出一个有个性、有悲悯情怀的大学生村官形象,编剧袁连成跟踪采访主人公原型40多天,陪她下农户,在田头开会,既听她的豪言壮语,也听她的满腹牢骚,看她尽情大笑,也看她悄悄抹泪……历时3个多月,剧本16次易稿,终于有了淮剧《鸡村蛋事》的破茧成蝶。

戏写出来了,怎么演才出彩?要演好现代剧、农村戏,就得把根“扎”在村里,让村干部说真不真,让群众说像不像。

“戏剧的表演来源于生活。舞台上的演绎,是我们长年累月跟农村观众一起打磨出的果实。”涟水县戏剧家协会主席、涟水县淮剧团原副团长许晴深有体会,每次排新戏,剧团都要第一时间走到田间地头,演给群众看,唱给农民听。功夫不负有心人,《鸡村蛋事》演出后一炮而红,一举拿下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等30余个奖项,淮剧艺术“涟水现象”由此引发全国关注。

作为基层剧团,常年在乡村演出,演员们化妆、吃饭都和乡亲们聚在一起,久而久之便染上了“村味”,而这恰好是涟水县淮剧团排演农村戏的天然优势。

“村里的老爷子、老大嫂和孩子们总爱把我们围成一团。我们就一边吃饭化妆,一边留心从他们身上学一学,吃饭是什么动作,跟你讲话的眼神是怎么样的。他们很粗犷、很大方,毫无保留地与人交往,很容易被人接受。”许晴说。这样表演出来的戏,农村观众更欢喜、更感亲切。有的村民看完戏后连声说:“简直把我看‘傻’了,这唱的也不是我们村的事,咋戏里的人和我们村的书记那么像?”

10余年间,从“村官三部曲”到“党员三部曲”,涟水县淮剧团靠着扎根乡土的坚持,不断推出一部部有温度、接地气的优秀淮剧作品,为传统戏曲的传承创新蹚出了一条破题之路。

“点单式”服务:把好戏“种”进乡村

走出涟水高铁站,一坐上前往涟水大剧院的车,记者就和司机王师傅打听起淮剧团来,他握着方向盘的手竖起大拇指:“是翟团长的淮剧团吧?那真是我们涟水响当当的招牌,去年村里演《村里有个管得宽》,男女老少赶着占座,连邻县都有人开车来看!”

“村里有个管得宽,拾到鸡毛当令传;早管邻居丢了碗,晚管干部烧错锅……”王师傅随口哼唱的,正是淮剧团“党员三部曲”第二部《村里有个管得宽》的经典唱段。前不久,这部剧在涟水县成集镇上演,两个小时演出中,“村部挡送礼”“楼上搜母鸡”“智退红纸包”等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情节接连展开,现场观众叫好声不断。

这场叫好又叫座的演出,是涟水县淮剧团“点单式”服务模式的生动写照。剧团立足“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看戏”的惠民模式,精心编排“青春版”“数字版”等特色节目清单。在每个乡镇文化联络员的指导辅助下,群众动动手指就能“点菜下单”。翟永军说:“现在村民想看什么戏、哪天演,都能自己说了算。”2024年,剧团完成了127场定制演出,被村民笑称为“比外卖小哥还准时”。

“只要车开得进的地方,舞台就能立马搭起来。”在涟水县城驶往五港镇前营村的路上,一辆中巴车和一辆流动舞台车尤为醒目。这台看似普通的厢式货车,展开后却能变身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流动舞台,载着专业设备和演出道具,随演员们一起把淮剧送进全县及周边更远的乡村地区。剧团还在全县16个镇(街道)建立起了126个百姓大舞台固定点位,每年坚持送戏下乡120场以上,平均每3天就有一场农村演出。

“坚持‘戏曲进乡村’,并不是把戏曲文化送到乡村,因为淮剧的根脉本就在泥土里。我们是把品质上乘、能引导移风易俗的优秀戏曲演出送进乡村。”翟永军认真地说。淮剧团副团长殷金龙补充道:“现在大家手机不离手,想把观众‘拽’回剧场,就得用小戏、轻喜剧当‘钩子’,把移风易俗、邻里和睦这些道理,藏进逗乐的剧情里。”

《村里有个管得宽》的诞生,就源自乡村这片沃土。编剧袁连成在成集镇条河村采风时,村民委员会主任的一句“村风清、民风正、家风严才是富起来的苏北农村该有的模样”,激起了他内心创作的涟漪。在黄营镇旗杆村,一位无职无权却爱“管闲事”的老党员的事迹,为剧本注入灵魂,让他写下“半百党员布褂裤,他心里却装着春满田园一幅图”的曲辞。几经打磨,这部戏成了村民百看不厌的经典。

“涟水现象”正在一部部好戏中蔓延开来。据南集镇范荡村党总支书记范加金介绍,村里艺术团依托“小淮戏之村”的底蕴,创作出小品《出礼》、小淮剧《亲家和》、莲湘表演唱《人情减负“涟6条”》等家喻户晓的移风易俗剧目。“以前婚丧嫁娶讲排场,现在跟着戏里学,彩礼少了、宴席简了,钱包鼓起来了,日子也更舒心了!”村民范学会说。

从剧本到生活,从舞台到村庄,涟水县淮剧团用“点单式”服务,真正把优秀戏曲“种”进了乡村,让文明新风随淮剧唱腔传遍四方。

传承发展:为淮剧注入青春力量

“传统戏曲的传承,既要守住根脉,更要拥抱年轻血液。”翟永军深知,要让“涟水现象”持续焕发生机,必须破解戏曲行业普遍面临的演员断层、观众老化的难题。

近年来,淮安市、涟水县分别从体制机制、政策扶持、人才支撑等多方面大力推进创新,并委托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和淮安文化艺术学校定向培养20名淮剧学员,为淮剧传承注入青春力量。“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涟水县淮剧团招录的10名学员都已入职,团里来了年轻人,这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假以时日,他们将成为舞台上的中坚力量。”涟水县淮剧团党支部书记张献忠欣慰地说。

在剧团排演的舞台上,19岁的许煊正与同伴全神贯注地打磨淮剧经典选段《赵五娘》的走位。回到台下,许煊笑着说:“在村里演出时,能感受到观众对我们特别亲切,心里暖融融的。我还有很多要学,希望能用更精彩的表演回馈大家。”

同样19岁的青年演员吴奇,自14岁起便踏上了学习淮剧的道路。“我爸爸在剧团工作,我从小看着老艺术家们在舞台上表演。受他们熏陶,我渐渐爱上了淮剧。希望能在剧团学到更多本事,以后给观众带来更精彩的演出。”吴奇说。“00后”“05后”定向培育的小学员加入,让剧团里涌入了年轻血液,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为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剧团创新推出“名师带徒”计划。设立许晴、袁连成名家工作室,遴选出6位资深名师与青年演员“一对一”传帮带,以培育戏曲人才。

走进许晴名家工作室,这位戏剧名家对青年人才培育见解独到:“我不打骂孩子,而是用真情实感去引导、感化他们。所以很多孩子既怕我又喜欢我,怕我是因为我要求严格,唱错一个字都不放过。”

在带徒过程中,许晴倾注了大量心血:清晨六点的练功房,总能看到她耐心示范云手的身影;深夜十点的排练厅,依旧回响着她逐字打磨唱腔的声音……这位“温柔的严师”语气坚定:“在我这里不过关,到哪都过不了关。我们老一辈要做好传帮带,要教年轻人把淮剧团的大旗稳稳扛下去。”

在给淮剧注入青春力量的同时,年轻观众群体也在悄然壮大。正如翟永军所言:“作为戏曲的表演者,我们时刻准备着,只是年轻观众们缺少一个走近戏曲的机会,也就是‘一张票’。”如今在新媒体平台上,剧团的56场云演出吸引超200万人次观看,《村里来了花喜鹊》线上点击量达160万。“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高校和中小学,以互动教学、折子戏表演等形式,拉近年轻人与淮剧的距离。“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结束后,来自安徽的汪丽臣同学感慨道:“《村里来了花喜鹊》内容真的很有趣,演员表演也非常生动。以前不了解淮剧,没发现它其实这么有魅力。”

涟水之畔,淮剧之韵悠悠响起。当幕布拉开,涟水淮剧的魅力正从容绽放,演绎着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