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座古城都有“治水营城”的智慧

2025-07-08 08:55 来源:浙江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两座古城都有“治水营城”的智慧

2025年07月08日 08:55    来源:浙江日报    唐骏垚 戴欣怡 摇慧敏

7月6日,一年一度的杭州良渚日,“良渚与世界——良渚古城·罗马古城”对话活动在余杭良渚遗址举行。“良渚与世界”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打造的一个文明交流互鉴平台。目前,良渚古城已先后与英国巨石阵、希腊雅典卫城、西班牙托莱多古城、意大利罗马古城“对话”。

这个火热的夏季,当“良渚与世界”来到4.0版本,我们在这场文明交流互鉴中听到了怎样的新声?

结交新朋友

“我发现罗马和良渚有很多相同之处。”7月6日上午,意大利国家旅游局驻华首席代表克里斯蒂亚诺·瓦洛蒂的主旨发言引起台下观众的兴趣。

对话活动开始前,7月5日,瓦洛蒂和意大利的同伴们参观了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等。在他眼中,良渚和罗马古城的遗址都是散落的,成为“露天博物馆”,也成了人类的宝贵遗产。“文化遗产对世界人民来说都非常重要。”瓦洛蒂说。

近年来,良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访客。2023年,良渚古城“对话”雅典卫城,在比较研究视阈下探究中希文明发展源流,推进中希文化互鉴、互融;2024年,良渚古城“对话”托莱多古城,畅谈古老遗产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今年,意大利罗马古城加入了良渚古城的“朋友圈”。来自中国和意大利的110余位嘉宾齐聚良渚,在“文明的赓续与共生”主题下展开探讨。

得新启迪

“难以想象,五千年前的良渚人,能用草和泥土建造出如此牢固的堤坝。两千多年后的古罗马人,也是就地取材,用砖石铸造罗马古城。这说明,良渚先民与古罗马人都有注重实际的共通性。”这是意大利考古学家欧金尼奥·坦布里诺对良渚的初印象。

在7月6日下午的“时空对话——良渚古城与罗马古城的营建智慧与遗产守护”圆桌对话中,坦布里诺着重介绍了古罗马城市供水系统。而通过两天的参观、了解,良渚“治水营城”理念对他有新的启发。

良渚古城和罗马古城,分处欧亚大陆两端,时间也相差近两千年,却不约而同地在城市防御、功能分区、水资源管理、交通规划等方面达成默契,对后世的政治、经济、制度、思想观念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两座古城的建设和运行中,“水资源管理”都是一个关键词——

良渚先民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该水利系统通过高、低两级水坝,将天目山系大量的来水储积在山谷和低地内,不仅解除了洪水的直接威胁,还承载了水利运输的作用。外围水利系统与良渚古城内运河体系、古城外稻田灌溉系统等相连,形成了一个集防洪、调水、运输、灌溉等功能于一体的水利系统。

罗马古城先后修建了11条大型输水道,最长的有百公里,将周边的水引入城市。水先贮存在城市周围200多个大大小小的水库和池塘中,然后通过输水道从不同的高度进入罗马城,以满足城市用水需要。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二级研究员詹长法认为,良渚古城体现了“顺势而为”的空间逻辑,罗马古城展现了“精细治理”的供水系统,两者都为今日城市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启发。

水的逻辑,从良渚和古罗马流向今天。詹长法还提出,要从古人的聪明智慧中学习到“韧性发展、韧性城市”,“这是我们的落脚点,也就是说韧性防灾、智慧运维形成了规律,古代水利不是过时的知识,而是现代韧性城市的前身。”

良渚和罗马两座古城,不同的文明特质、不同的营建智慧,却仍给予现代城市建设新的启迪。

述说新故事

“这次VR体验,感觉很神奇,这种历史穿越的瞬间非常奇妙!”7月5日,作为意大利代表团的一员,罗马餐饮与旅游协会主席朱塞佩·布鲁诺在参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时,被刚刚试运营的良渚VR大空间圈了粉。

布鲁诺表示,这次VR体验让他脑海中对良渚文明的想象具象化,对5000年前中国人的生活、劳作场景有了更深的认知。对于这种利用数字技术展示文化的形式,他更是连连点赞。

随着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深入,良渚在文物保护、新技术利用、拓展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创新性举措,被越来越多的外国同行所关注,成为讲好良渚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叙事。

“不论是今年4月的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还是这次与罗马古城的对话活动,当我们坐下来交流时,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就是,外国同行对我们的创新举措越来越感兴趣。”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杨晓萍说。

除了数字技术的应用,还有文物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统筹。意大利罗马第五区市政议员、考古学家奥尔加·迪·卡格诺表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文化领域,也包括环境和社会发展领域。

余杭以良渚文化为核心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在更广的范围内统筹保护与发展,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关注。这条大走廊不仅关注文物、生态等保护,也基于文化推动文创、文旅等产业的发展,以及改善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

另一个被关注的重点是保护资金。无论是文物保护、环境整治,还是宣传教育,都需要大量资金。在西方的制度框架下,文物保护资金的一项重要来源是捐赠、募集。

余杭实行的“城市发展反哺遗产保护机制”让他们倍感兴趣:良渚遗址区外城市开发所得的部分财政收入,用于遗址的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建新城、保古城”,不仅让保护区内水清、山绿、景美,老百姓享受的公共服务也不断提升。

良渚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鲜活实验室。新时代的良渚故事,正通过文明交流互鉴,书写新的叙事。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