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蓉
2025年刚过半,五部浙产大剧《黄雀》《我的后半生》《藏海传》《长安的荔枝》《淬火年代》接连“霸屏”央视,以集群之势推高收视与关注,传播热度推及海外,给沉寂的剧集市场带来了一次提振,推动其呈现复兴态势,也彰显出浙产剧强韧的制作产能和市场竞争力。
面对全球性的影视量产收缩,市场环境变化、微短视频强势挤压的现状,这一波长剧集中爆发背后,是一场关于内容生产方向与价值重塑的产业突围。
2025年,媒介和技术改写内容形态和商业模式的进程持续加速,无论电视端还是网络端,长视频还是微短视频,都进入从“流量内卷”转向“质量脱困”的关键窗口期。来到这一阶段,整个视听产业面临的真正挑战,不仅是承压能力的比拼,更是如何穿越周期,确立行业价值主体的考验。而攻克的焦点最终都汇聚到了优质内容的产能上面。生态重组关键期,唯有真正的优质内容才会有生存机会,也唯有品质稳定的供给,才能赢得未来。
品质的竞争力,首先来自向前一步的勇气。这五部作品题材不同,风格迥异,完成度也各有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另辟蹊径的勇气。这些作品不论是现实类还是虚构类,都在力图开拓新的视野,发掘故事更多的可能性。
《黄雀》带着全新的视觉经验与视点陌生感登场,以小切口、小人物群像的方式,从社会的毛细血管开始,重新描绘千禧年前后转型期的社会变动。故事由案件照见环境变迁,注入人性反思和警示意义,镜头语言水准卓然。“以小搏大”的叙事策略,形成对传统刑侦剧创作惯性的反叛。《我的后半生》突破了话题剧同质化疲态,跳出常规思路,勇敢尝试相对冷门且易引发争议的老年题材。充满新鲜度和深刻性的情感内涵,体现出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对银发族的人文关注。《藏海传》接力《琅琊榜》《庆余年》开拓的新古装历史传奇题材,《长安的荔枝》再探微观视角与细节支撑的历史演绎,两剧对古代文化场景和东方美学进行的现代转化,正在收获海外越来越广泛的追剧热潮。《淬火年代》蓄力书写奔腾年代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碰撞,生活巨浪与人物沉浮携带强烈的启发性和共鸣感。
敢于挑战流行习惯、流行选材、流行趣味,用应战硬骨头、审美向前一步的进取心态,花时间和成本打造好内容,追求独特的表达和独创性贡献,这样一种在行业面临重重困难时刻的选择,充分显示出浙江在剧集开拓创新层面的底气,以及拼制作赢未来的决心。从行业整体层面看,这样的选择也代表着从业者的担当和作为,肩负着一个行业的未来。
如果说拼实力、求创新,是破局之路的开场。接下来,以优质影视为核心协同区域发展,展开跨界联合的全产业链运营,将影视文旅商融合逐步推向更深、更广的应用空间,将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拥有坚实产业基础的浙江、广东、江苏、四川、福建等地连续出台系列政策大力支持精品剧创作,为优质内容生产提供了优越条件和全流程支撑。其中,浙江专门设立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之江潮”文化奖支持文化艺术精品创作,近期热播的电视剧《藏海传》《长安的荔枝》《淬火年代》皆是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一方面大力投资原创内容,培育产业发展关键力量,加紧构建本地核心内容蓄能池;另一方面系统谋划“影视文旅商”的融合发展,实现文化资源与区域发展协同推进。全局性战略与系统性支撑结合,以整合式发展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和地方形象,这种高度契合全媒体时代特征的发展战略值得赞赏。
事实上,内容越成功,地域文化品牌效应越强大,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双向反哺的宏观内容共建机制。近期《藏海传》《长安的荔枝》版权受到众多海外流媒体争购,传播效应持续放大。随着媒介生态变革的深化,内容生产领域除了吸纳新的风口样式,更应稳定心态,花时间培育并善加经营长效核心资产库,因为文化产业更深广的动力从来都来自核心资源的全面激活。
长远看,优质的影视资源不仅在经济层面集结着庞大而广阔的消费场景,能够高效助推国家经济建设;从文化战略意义上,这里同样掌握着社会主流价值以及未来文娱生态价值的构造枢纽,其中蕴蓄的巨大势能将随着视听产业链的逐步打通而长效释放。当下的文化建设,尤为需要鼓励那些坚定迈上难走却值得的道路的人,脚踏实地的同时,心向高远处进发,为当代价值及文艺话语体系创新贡献持续不懈的探索。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视协理论评论专委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