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载入中...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专题 > 2013巴黎航展 > 航展动态 > 航展动态 > 正文

国产大飞机正进行最后试飞

2012年11月21日 07:07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左鸣:

  目前,大飞机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主要是在进行最后的取证和试飞,我们是第一次做,经验不是很丰富,所以时间会拖一些,但我们提供的所有零部件配套都能合格,稍有推迟主要是不太适应国际认证的做法,有一个边学习边做的过程。

  十八大代表、55岁的林左鸣,今年年初被任命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航工业”)董事长,掌舵共有22家上市公司的庞大航空产业集团。

  在此之前,林左鸣在中航工业总经理的任上已经3年。3年中,他大力推动中航工业的重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开展国内外并购,也初步形成了航空产业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等经济发展重点区域的战略布局。中航工业也由此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国企向现代公司的跨越转变。

  11月12日,林左鸣接受媒体采访,讲述中国航空工业所面临的困难、机遇和质疑。

  《中国经济周刊》:我国自主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发动机被称为“中国心”,它承载了太多期望,同时也是制约航空产业发展的最大软肋,您怎么看待这方面的不足?

  林左鸣:航空发动机指的是涡轮喷气发动机和涡轮风扇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在二战后才广泛使用,不到100年,发动机本身还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首先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性研究,研究探索后逐步形成工程化,航空发动机的性能不断提高,它的设计指标也在不断变化。其次,发动机的特点是,设计出来,经过试验以后,只能获得推理性能,可靠性要靠多次试验校核。这个过程叫迭代,航空发动机迭代过程比飞机的迭代工程长很多。大家需要更多耐心。

  《中国经济周刊》:有具体的计划或时间表吗?

  林左鸣:过去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大部分靠引进技术,很少去做基础性工程研究工作,导致发展水平滞后,发动机成为制约整个航空技术发展的瓶颈,影响飞机设计,我们希望通过“十二五”规划能够有根本的改变,希望发动机的科研、制造,包括商业化能力,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经济周刊》:您提到研发航空发动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筹集资金方面,有哪些渠道和办法?

  林左鸣:筹集资金涉及到企业的整个经营状况,我们的很多企业已经上市了,希望资本市场能够追捧这个项目进行投资,根据资金状况量入为出,除此以外,我们也希望将来国家能够给予政策支持,比如,税收方面。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大飞机的首飞?

  林左鸣:目前,大飞机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主要是在进行最后的取证和试飞,应该承认的是,我们在利用国际上的试航认证平台来进行取证,我们是第一次做,经验不是很丰富,所以时间会拖一些,但我们提供的所有零部件配套都能合格,稍有推迟主要是不太适应国际认证的做法,有一个边学习边做的过程。

  《中国经济周刊》:您很有信心?

  林左鸣:实际上我们在给波音、空客做大量的零部件,他们整个飞机都是我们在做,所以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责任编辑:王飞)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