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大飞机》:以工匠精神锻造高端中国制造

2015年07月31日 15:07   来源:《大飞机》杂志   康论

  “华丽的中国时代正在展开”,这是韩国KBS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纪录片《超级中国》的开篇之语。诚然,当下中国早已摆脱了积贫积弱的命运,正以崭新的形象屹立于世界东方。

  2014年,中国GDP超过10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近4万亿美元,高居全球榜首;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8%,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APEC会议在北京盛大召开,“一带一路”战略四方响应;高铁出国、北斗成形、航母入列、歼20上天......这一切都清晰地传递出一个泱泱大国在历经了百年沧桑后奋力崛起的强烈信号。

  一个华丽的中国正迎面而来。在国运昌盛的时代,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发生?还有什么纪录不能创造?还有什么能阻挡这个伟大民族走向光荣复兴的坚定步伐?

  然而,兴奋之余,渊思寂虑,我们应该看到:前行之路,依旧深坑密布,依旧荆棘重重,依旧风雨相随,我们仍然需要保持足够的冷静、淡定和从容。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尽管我们拥有多项世界第一,尽管中国制造大行于天下,但真正拿得出手的高端制造少之又少,真正誉满全球的企业和品牌依旧凤毛麟角。时至今日,我们依旧无法摆脱“用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窘境,依旧无法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苦楚,依旧无法摆脱“山寨中国”的揶揄??

  是中华民族缺乏创造力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这是当代每一个有识之士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下面的一组数据,或许能给我们某些启发。据韩国银行2012年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日本超过100年历史的企业多达21666家,超过200年的有3146家,其中有7家企业的历史超过1000年。在欧洲,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

  相比之下,中国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仅有5家。其中,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张小泉,再加上陈李济、广州同仁堂以及王老吉3家企业。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9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相距甚远。

  为什么长寿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工业发达国家?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他们都有一种当下中国缺失的精神——工匠精神。

  何为“工匠精神”?简言之,这是一种“烹小鲜如治大国”的极致精神——哪怕再小的事,再不起眼的细节,也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只为打造极致的产品和体验。这是一种数十年如一日的执拗,是一种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孜孜追求。其利虽微,其变虽缓,却“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终而长久造福于世。

  相对于灵动而有些不可捉摸的天赋而言,朴实而恒久的“工匠精神”更值得信赖和依靠。古往今来,这个世上缺乏的从来不是天才,历史上有太多天赋异禀的人倒在了跋涉前行的路上,反而有不少其貌不扬、看起来默默无闻的人,因其专注和坚持,在星空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香奈尔首席鞋匠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也传递了一种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高明的匠人必须具备的特质。

  长期以来,瑞士钟表享誉世界,其盛名更多地并非来自先进的技术,而是钟表匠凭借自己的双手在每一道工序对每一个零件的精心打磨。在工匠们的眼里,瑞士钟表中蕴含着一种百年传承的凝神专一、追寻完美的精神。正是凭着这种精神,瑞士钟表得以成为经典。

  实际上,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庄子》中那则人们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的故事,便是对这一精神的生动诠释。庖丁解牛时,“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原本普通而乏味的工作,竟然被一个普通人上升到了一种高度艺术化的境界。

  何以能如此?原因很简单——“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数十年潜心琢磨,每天进步一点点,终而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录片《大国工匠》中的胡双钱、高凤林、孟剑锋、张冬伟等人,不正是中国当代的“庖丁”么?

  可惜的是,与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这样的“庖丁”还太少太少。很多时候,我们有世界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规范,但因为缺少一种普遍的坚守与执着,缺少一种不断追求完美的信念和精神,终而无法制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一流产品。

  制造强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只有“工匠魂”,才能实现“中国梦”。在“工业4.0” 时代,要想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演进,我们需要更多的“庖丁”,需要将“工匠精神”打造成一种普世的价值取向。否则,不仅制造强国的美梦无法实现,就是制造大国的地位也终将不保。

(责任编辑:缪杰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