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大飞机》:我和ARJ21的十年

2015年07月28日 09:31   来源:《大飞机》杂志   刘春霞

  近期,去霍尼韦尔公司上海总部采访,在二楼的展览室参观时,一抬头就看到了顶棚吊着几架飞机模型。凭借多年的经验,我立马就认出最显眼的两架分别是C919和ARJ21。看着头顶上那再熟悉不过的ARJ21,我突然意识到,不知不觉间,我和ARJ21的“缘分”已经走过了10年!

  2005年5月,我开始跑航空条线,作为一个没坐过飞机、刚毕业2年的年轻记者,这一领域对我而言神秘而又陌生。那时候,我不知道国内有多少家航空公司,不知道波音、空客,对我国的民机领域更是一无所知。当时的网络远没有现在发达,作为一个“菜鸟”,我获取信息的渠道除了查阅以前的媒体报道、向同条线其他媒体前辈请教外,更多的还是得从一次次采访中直接获得。

  记得第一次去上飞厂采访时,除了因为航空知识欠缺而心怀忐忑外,最大的感慨就是这地方实在是太大了——从场中路的大门口走到里面,竟然花了将近20分钟!后来,我又多次来这里采访,遇到采访完必须得走到大门口才能打到车时,我已经可以做到厚着脸皮拦下过路的工作车求搭载到大门口,而每次遇到的也都是热心人,所以顺风车也搭得不亦乐乎。

  在上飞厂的那么多次采访中,最让我震撼的一次是2007年3月30日,那一天,ARJ21-700飞机首架机正式开铆!那时,经过近2年的磨练和积累,我已不再是“菜鸟”,已经明白ARJ21对我国民机事业的意义。所以,当我走进上飞厂部装车间,一眼看见墙上那面方正、鲜艳的国旗时,内心竟然莫名涌起一阵激动。看着已经架在型架上的ARJ21机头、机身、尾段,那个通体黄绿色的流线型“倩影”从此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2007年,是ARJ21的节点大年,作为记者也自然紧盯节点,时刻关注着动向。那年秋天,ARJ21在网上向公众征集中文名字,并走进京沪多个高校校园进行现场投票活动。在复旦大学南区食堂门口的投票活动现场,我原本以为学生们对民机行业的了解会非常有限,但当我拉住一个学生询问他对国产飞机有何期待时,他却侃侃而谈,还略显激动地说:“在飞机制造方面,我们国家已经落后欧美太多了,太需要我们自己的飞机了。”那一刻,我意识到,国产飞机梦不仅仅存在于航空从业者的心中,也实实在在存在于很多国人的心中。

  2007年12月21日,首架ARJ21支线客机总装下线,我又在上飞厂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当白色机身、蓝色腰带、标有“翔凤”字样的ARJ21出现在眼前时,我的内心和在场参与研制的工作人员一样激动。

  将近一年后,2008年11月28日,ARJ21-700首架机出现在了试飞跑道上,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她优雅地滑行、加速、腾空而起??一个小时后,安全返航,成功完成首飞。此后,ARJ21开始了漫长的取证之路。

  2013年12月30日,时隔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我又来到了上飞厂的飞机总装车间,这次是采访ARJ21-700首批交付的两架飞机下线,此时的上飞厂也已经改制为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在总装车间,当看到因机头扎着大红花而多了些可爱憨态的两架即将下线的ARJ21飞机时,我和一个同样跟踪采访ARJ21多年的记者小伙伴禁不住感慨:不经意间,我们居然和ARJ21一起走过了这么多年!

  当两架ARJ21飞机缓缓被牵引出机库时,我想到了5年前第一架ARJ21飞机下线时的场景。同样的地点,类似的场景,熟悉的朋友,ARJ21在发展壮大,而我们脸上都已增添了岁月的痕迹。那天,我登上一架ARJ21客机,仔细地打量着ARJ21的内部设置:两排红色公务舱座椅、70个蓝色经济舱座椅,在白色内饰的映衬下,整个客舱干净明亮,坐在座椅上,一点儿也不觉得局促,行李舱高度不算高,但“肚量”不小??

  如今,ARJ21已经完成了适航取证,迈出了投入商业运营前的关键一步。今年底,预计首批ARJ21飞机就将交付成都航空,国人乘坐国产支线客机出行的梦想渐行渐近。

  这么多年采访ARJ21,身边的同事、朋友曾无数次问过我同一个问题:国产飞机到底安全不安全?起初,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对于国产飞机是不是安全我心里也没谱儿。不过,在见证了ARJ21这十年来的历程之后,现在再遇到有人问这个问题,我都是这样回答:放心坐!因为我知道这些年来ARJ21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

  回首这十年来采访ARJ21的点点滴滴,我一直觉得很幸运。在媒体这个人员流动性很强的行业,能坚持当十年记者不容易,而能在一个领域采访十年更是需要运气。而我,有幸见证了这十年来我国民机事业的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缪杰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