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7日,马航MH17航班在乌克兰东部靠近俄罗斯边境的顿涅斯克地区坠毁,机上283名乘客和15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初步调查结果显示,飞机可能被一枚地对空导弹击中。该事件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民用客机能否有效应对导弹袭击的威胁?
后果严重
航空事故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由于遭受导弹袭击导致的航空事故需要引起格外重视,因为此类事故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具有突发性和难以控制等特点,而且导弹一旦击中客机,必然会对飞机的系统和结构造成严重破坏,酿成机毁人亡的惨剧。
二战以来,全世界共发生民用飞机遭遇导弹袭击事件57起,造成2074人死亡。除北美洲和大洋洲外,亚洲、非洲、欧洲以及拉丁美洲均发生过导弹袭击民用客机的事故。其中,非洲是事故高发区,共发生28起,占49%;其次是亚洲,共发生18起,占32%;再次是欧洲(包括前苏联),共发生10起,占17%;最后是拉丁美洲,发生1起。
从时间上来看,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是导弹袭击事故的高发期。进入21世纪后,导弹袭击民用客机的次数明显减少,但由于客机载客量的增加,袭击一旦发生,所造成的影响和后果也日益严重。
一般而言,可能对客机安全造成重大威胁的导弹包括:便携式防空导弹、空对空导弹和其他地对空导弹等。此前,世界上共发生过49起便携式防空导弹袭击客机事件,造成30架客机坠毁,1748人死亡,被击落的客机包括波音737和图-154B等喷气式客机。这说明便携式防空导弹是民用客机的主要威胁,要给予重点关注。与其他类型导弹相比,便携式防空导弹的主要特点是价格便宜、操作方便。
根据美国兰德公司测算,一架现代大型民用客机被导弹击落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亿美元,其中包括飞机损失以及乘客赔偿等。而如果考虑由此导致的机场关闭、航线取消、乘客出行量下降等间接影响,则实际经济损失要远远超出这一数字。
2014年7月22日,以色列特拉维夫的本.古里安机场遭遇一枚火箭弹袭击,尽管火箭弹落在距离机场两公里处,并未造成实际破坏,但是美国联邦航空局(FAA)以及欧盟航空安全局(EASA)立即向航空公司发出警告,美国和欧洲飞往以色列的航班几乎全部被取消,其损失难以估量。
合力应对
导弹袭击对客机的安全运营造成严重威胁,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飞机制造商和航空公司合力应对。
在政府层面,各国政府应严格控制便携式防空导弹等武器的流通,大力打击恐怖分子,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对非法武器的交易和流通进行密切监视。
在加强客机反导技术研究方面,欧美一些国家进行了积极尝试。自2003年起,美国国土安全局会同国务院、国防部和联邦航空局,对民航客机的反导系统进行了研究,并资助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英宇航北美分部以及美联航等企业,成功开发了三套客机反导系统,在麦道MD-10、MD-11以及波音747、757和767等多种机型上进行了测试。其中,格鲁曼公司的卫士系统和BAE的喷气眼睛系统均取得了FAA证书。以色列国防部也资助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研制了客机反导装置C-MUSIC,并装备了以色列航空公司旗下的所有客机。
目前,每架客机安装反导系统的成本约在100万美元至400万美元之间。兰德公司预测,如果美国6800架民用客机全部安装基于激光的定向红外对抗装置,使用寿命按照10年计算,总费用(包括安装和维护等)大约需要490亿美元,平均每架飞机需要700万美元。
2009年,以色列航空为旗下的38架客机装配了反导系统,合同总金额7600万美元,折合下来每个反导装置为200万美元。激光定向红外对抗装置的成本较高,如果采用曳光弹技术,成本将大幅降低。
为客机提供安全保障是制造商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制造商应该积极研发相关技术,尽快将成熟的客机反导系统纳入飞机可选配置列表,为在危险航线和风险较高区域运营的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此外,制造商还可以研究如何提高客机遇袭后的生存能力,例如在油箱中加入惰性气体或是加强推进系统,避免飞机遇袭后彻底失去控制。
航空公司作为旅客的承运方,应该将乘客安全放在首位,时刻关注航线和飞行区域的安全情况,定期对热点地区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飞行的安全程度,并检讨自己的危险评估标准。
对于经常在危险地区运营的航班,航空公司应考虑在客机上配备相应的反导系统,加强对飞行员的培训,训练躲避技巧和起降技巧,提高航班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