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大飞机》:我和ARJ21

2015年05月25日 14:13   来源:《大飞机》杂志   

    我和ARJ21飞机的故事,要从航空界的一位老人说起。

  2003年是人类首次实现动力飞行100周年,在当年上海市航空学会举办的纪念活动上,我认识了一位叫薛德馨的航空界老人。交谈中,老人告诉我:中国正在研制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支线客机。尽管当时我对“自主知识产权”、“喷气式”、“支线”这些词汇茫茫然似懂非懂,但从老人兴奋的语气中,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他对这个项目的期待。这是我对ARJ21飞机的最初记忆。

  后来,薛老还亲笔写信到报社,跟我讨论大城市直升机救援等话题。虽然交往不多,但正是这位航空界老专家把我和ARJ21联系到了一起,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平流层的窗。

  也就在那时,我第一次撰写了有关ARJ21飞机研制进展的报道,虽然稿件粗浅,但是从此之后,关注、记录ARJ21项目的进展就成为我十几年记者生涯中的头等大事。如今回想起来,当时我肯定没想过自己会一路陪伴着ARJ21走过这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看着她总装下线,看着她一飞冲天,看着她试飞取证??

  2013年的一天,我偶尔翻开《难忘的运十》这本书,惊愕地看到那个熟悉的名字被黑框圈住——薛德馨,这位“大飞机专项”专家论证组成员已然离世。一个为了祖国航空事业奋斗了一生的专家,终究未能看到ARJ21投入运营,终究未能看到C919翱翔蓝天。那一刻,在伤感之余,我深深体会到民机研制的艰难和不易,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中国人把12年叫做一个轮回,也就是一纪。从2002年立项到获得适航证,ARJ21项目整整花费了一纪时光。 如今,回忆起这不平凡的12年,一些场景依旧是那么清晰。

  2007年12月21日,ARJ21在上飞厂总装下线,第一次真实而完整地出现在我眼前,她的惊艳亮相让我热泪盈眶。

  2008年11月28日,ARJ21一飞冲天,即便多年后我在荧幕前看到这一画面时,依旧会鼻子发酸,泪光闪闪。

  之后,我跟随局方审查队伍,前往阎良、嘉峪关、格尔木、乌鲁木齐??我一站一站地报道ARJ21型号合格审查的进展,报道ARJ21的每一个阶段性成果:失速、最小离地速度、自然结冰、大侧风、高原、高温高湿??

  每一次聆听参研参试人员讲起研制试飞过程中的故事,都让我对这群承载着国产民机重任的工作人员充满了敬佩之情;每一次见证重要节点,都让我感到离国产民机梦想更近了一步。

  这些年,总有一些话语时常萦绕在耳边。在阎良,时任中国商飞适航管理部部长赵越让告诉我:“作为研制ARJ21飞机的一员,我们愿意让自己的父母、亲友去搭乘自己造出的飞机。”在赴北美进行自然结冰试验时,美国阿拉斯加的空中管制员询问试飞员机型时,赵鹏骄傲地回答:“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国产支线喷气客机ARJ21。Advanced Regional Jet寓意这是一款21世纪先进的支线飞机。”85岁的运十副总设计师程不时老先生说起ARJ21,也难以抑制自己的激动之情——“ARJ21经过CCAR25部的洗礼,获得型号合格证,这是一个技术标准,一个管理步骤,也是我们民族获得的一种新能力。”

  总有一些画面,像经典电影的场景一样时常在眼前闪动:在零下四十多度的海拉尔,外场试验队女队员长长眼睫毛上闪动的冰晶;在格尔木机场刺眼的阳光下,试验人员排成一队目送ARJ21起飞的坚定背影;黎明破晓前,寒气笼罩的进场车辆孤单地行驶在空旷的公路上,所有机务人员挤在一起却又静得出奇??

  中国航空人的坚持和默默奉献终于得到了回报,ARJ21-700飞机获得了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

  2014年12月30日,在关注、报道ARJ21十多年后,我第一次搭乘着她,从上海浦东机场飞往北京首都机场。那天,飞机上都是重量级乘客:中国民航局局长李家祥、中国商飞公司董事长金壮龙、中国民航局总工程师张红鹰、ARJ21总设计师陈勇、中国民航ARJ21-700型飞机型号合格审查组组长沈小明以及数位试飞员。

  飞抵北京之后,中国民航局向ARJ21-700型飞机颁发了型号合格证。从此,ARJ21飞机拥有了翱翔蓝天的“入场券”。

  回想那天兴奋地迈进飞机客舱后,我轻轻拂过座椅、行李架,感受着客舱的灯光、座椅间距,这完全就是一架与波音、空客飞机无异的现代客机,我对接下来的飞行旅程充满了期待。

  飞机滑跑,加速,起飞,平稳而舒适。平飞后,大家举起庆祝的香槟,都掩饰不住喜悦之情。中国商飞公司董事长金壮龙红光满面地在客舱里问候大家。李家祥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我乘过很多种飞机,但还是第一次乘坐按国际标准自主研发的国产喷气式客机,心情自然格外高兴。”

  坐在舒适的座椅上,我的思绪飞跃了过去整整一纪时光。我想,在这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能见证并记录中国民机产业的日渐成长、中国民航适航审查在国际上逐渐拥有话语权、国产大飞机梦渐行渐近的伟大历程,这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也是一个民航记者的无上荣光。

(责任编辑:缪杰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