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大飞机》:黄浦江畔 与梦同行

2014年08月28日 13:53   来源:《大飞机》杂志   薛利

  江畔日新月异,江中一脉长流从远方而来转瞬又奔远方而去,平静无息,亘古流淌。

  地利之便,一旦有时间,午饭后我喜欢沿黄浦江畔漫步一会。出公司大门右转,走三分钟,就能看到熟悉而陌生的黄浦江静静地流经外滩和陆家嘴,奔向远方。

  江水无息,岁月流转。转眼间,来上海参加大飞机研制已近六年了。

  2008年,作为北京奥运会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奥运工程总指挥,我还没有完全从带队成功研制北京奥运会火炬的喜悦里走出来,就接到前往上海参与组建中国商飞公司的通知。带着奥运火炬依旧炽热的温暖和对一份崭新事业的无限憧憬,我和其他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同志一起汇聚到了上海这片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热土。乘着时代的春风,伴随着奔涌的江水,一个承载着民族梦想的中国商飞公司在大家的呵护下,在黄浦江畔揭牌成立。

  那是一段让我们至今难以忘怀,也是永远难以忘怀的创业时光。成立之初,公司连一个集中、像样的办公环境也没有。公司领导跟其他同志一样,大都是只身一人来到上海,背包一放就投入工作。研讨战略、组建机构、招募人员,客户服务公司成立、总装制造中心和设计研发中心奠基……感觉时光陀螺似地飞快旋转。每天深夜,从办公室回到租住的居所,往往倒头就睡。虽然已经工作在上海这片热土上,但对于她却真的来不及仔细端详。

  第一个被外界广泛关注并永久进入记忆的名字是“大场”——我们的ARJ21新支线飞机,也是我国第一款按照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喷气客机首次飞上蓝天的地方。2008年11月28日中午,在上海市领导、航天英雄杨利伟等嘉宾和公司员工热切期待的目光中,我们的第一架ARJ21飞机准时出现在跑道上。12时23分,在发动机轰鸣声中,飞机开始滑行,加速,昂然起飞……当飞机离开地面飞上蓝天的那一瞬间,作为仪式主持人的我,心底涌出一股难以言表的热流。我忽然想起儿子一周岁生日那天,突然在我面前一下子能蹒跚走步的情景……那一刻,现场一下子凝固般平静,旋即就是忘情的泪水和拥抱。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将再也无法割舍这一事业、这一梦想,这片民族大飞机梦想落地生根、展翅翱翔的土地和蓝天!

  从航天转战航空,这是一项崭新起步的事业,面对着一张张年轻可爱的面孔。很多人是第一次来上海工作,却没有时间和机会好好欣赏她、体会她。哪怕是在上下班途中的欣赏,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奢侈的。ARJ21新支线飞机四架试飞飞机首飞后相继飞往大西北投入艰难的试验试飞工作。为此,一支二三百人的队伍跟随她开始了漫长的征程。他们中有老同志,更多的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有位女队员,2009年去外场时孩子刚出生不久。四年多外场征战,偶尔回公司都成了难得的回上海、回家的机会。如今再回家,儿子都已上幼儿园了。难得小聚,很快分别。家门口,孩子向妈妈挥手:欢迎妈妈下次再回家来玩。

  每当想起这个故事,我都会默默地想到远在北京、已经年过九旬的婆婆和年过八旬的母亲。长期在北京一起生活,她们都已习惯有我在身边照顾。六年时光,我在忙碌中度过,她们一天天变老,行动和记忆都大不如前。有时在忙碌间隙忽然抬头,就会不由自主想起:她们出门怎么办?上街怎么办?一次,终于找到灵感,就制作了一张布条,将家庭地址和家里人的联系电话写上,将布条缝在她们的衣服上。这样,即使她们万一找不到回家的路,或者走失,好心人一定会帮助她们。

  六年走过,北京有家,上海也有了一个“家”,八千名同事都是家人,都是为了一个梦想并肩作战的家人!他们用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和默默的承受印证着自己对民机事业的热爱。这份热爱、忠诚和坚韧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力量、我们的希望。因此,我喜欢到一线和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谈谈现在的工作生活,分享大家的点点滴滴。久而久之,收获了一个新的称呼:“薛妈妈”。我在惭愧中接受了这一幸福的称号,并视之为心中最高的珍惜。

  六年创新、创业、创造,我们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深知,民用飞机产业是现代工业和科技的高度集成,带有突出的系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实现我们的目标和梦想,这仅仅是个开始。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什么能阻挡一个民族梦想前进的脚步。

  江河奔涌,终汇成海。而今,在东海之滨,在张江高科技园区、闵行紫竹园区、浦东机场南邻……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设计研发中心、客服中心、试飞中心都已经或即将建成。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梦想也将在上海——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展翅翱翔!

(责任编辑:缪杰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