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大飞机》:圆梦大飞机

2014年08月26日 14:08   来源:《大飞机》杂志   杨作利

  我的大飞机梦从儿时就开始了。

  我的小学毗邻天津耀华中学的大操场,这所中学的特色之一就是航模运动。该校的航模队在历届市运动会上屡屡夺魁,有的项目还打破过世界纪录呢。航模队经常在大操场上训练和表演,我们小学生“近水楼台先得月”,放学后一听见有航模发动机的声音,就像小鸡逐食一样跑去观看。航模队的表演花样繁多,什么线操纵、自由飞、竞速、空战、遥控等等,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兴奋异常,不断地拍手叫好。我当时就曾想,将来我也要上耀华中学,参加航模队,让我的航模飞上蓝天。

  真是天遂人愿,我真的考上了耀华中学,但遗憾的是没能进航模队。我仍然是魂牵梦萦一般地向往着航模,仍然是一听到航模的声音就往大操场跑,一看到航模腾空而起就兴奋不已,甚至想,我将来也要做一架“大飞机”,自己开着上蓝天。

  1962年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哈军工,非常幸运地分配在空军工程系,空气动力学专业。当时我经常幻想着,将来真的可以自己造“大飞机”了。

  经过了几多人生风雨,我终于在1970年来到了上海,参加运十飞机(708工程)的研制工作,信心满满地默想着:“实现大飞机梦想”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工程伊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远景非常美好: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敬爱的周总理出访专机、首架国产大型喷气式客机、自力更生自主设计自主制造、长志气扬国威的高科技项目。

  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条件却是一片空白,开展研制工作异常艰难:设计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多数人缺乏实践经验、设计场地拥挤不堪,有的甚至在食堂和包装箱里办公,住房条件非常简陋,大多家庭两地分居。更困难的是由于“超级大国”的技术封锁,我们的设计资料和参考标准十分缺乏。由于设计手段的限制和工作设施的落后,我们不得不手拉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来设计“高精尖”的产品。

  “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我们在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的鼓舞下,经过十年苦战,硬是在一片贫瘠的沙漠上辟出了一方绿洲,运十飞机终于在中国人的手中诞生了。

  1980年9月26日,这是一个值得载入历史史册的日子,中国人自行研制的大飞机首飞成功了。这一天,上海飞机制造厂像过年一样热闹,跑道两边,甚至高高的厂房上都站满了期盼的职工。当运十飞机腾空而起之时,全场像开了锅似地,一片欢腾。飞机在蓝天翱翔了28分钟之后,稳稳地降落在跑道端头。这时我被潮水一般的人群拥到了飞机面前,当试飞员打开舱门和大家挥手致意时,我和大家一道鼓掌,共同欢呼,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首飞之后,我的兴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十年艰辛凝成一句话:我的大飞机梦实现了。

  我当时是上飞厂试飞站的一名技术人员,能够“零距离”地接近运十,我们都感到非常荣幸,对于接下来的一系列飞行试验更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运十飞机也真是一架“争气机”,在后继的一百多个试飞起落中,没有出现过较大的故障,测试结果也证实其性能数据符合设计要求。更使我不能忘怀的是,作为随机工程师我跟随运十到过北京、广州、昆明、乌鲁木齐、成都等多个机场,尤其是六次飞赴世界屋脊——拉萨贡嘎机场,执行援藏空运任务,给我们的大飞机梦又平添了几多绚丽的亮色。

  那些年,我在运十飞机上执行试飞任务时,总是天真而乐观地幻想,我的大飞机梦真的就要梦想成真了。

  但是,由于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运十飞机1985年2月2日的郑州试飞,竟成了她的“告别演出”,从此她就默默地停放在大场机场,再也没有叱咤风云翱翔蓝天的机会了。运十飞机硕大的机体日渐衰老,犹如一位饱经风雨的老者在向世人诉说着自己的沧桑和无奈。我们这些为运十飞机奋斗了多年的航空人,无不痛心地感叹:我们的大飞机梦就这样无情地被击碎了?

  运十飞机下马以后,国家又启动了与美国麦道公司合作生产MD系列飞机的项目。这段历程又是一波三折,前前后后,上上下下十多年,最后敲定只生产37架就停产。我于1997年初奉调上飞厂,主管质量控制,当时就只剩下两架MD90-30干线飞机的生产计划了。尽管如此,我的大飞机梦还是重新点燃了。

  未曾想,这又是一个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的梦想。和麦道公司合作,可以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锻炼和培养我们的技术人才,但是它毕竟是人家的产品,是人家的零部件组装,学不到人家的核心技术,取不到研制先进飞机的“真经”。

  1999年10月3日,首架MD90-30干线飞机在大场机场首飞,全厂上下都很重视,也很隆重。这一天,麦道公司的专家们很是活跃,有人牵头为首飞成功而“赌博”,赌注为每人30元。游戏规则是每人认定飞机前轮的一个螺栓,飞机返航停稳后,谁认定的螺栓距地面最近,全部“赌资”就归谁。我当时也被拉进了这个“赌场”,可惜没有猜中。

  首飞顺利成功,我和大家一样都很高兴,但是其中也掺进了丝丝苦涩。我总觉得这架飞机再好,那也不是“亲生的”,我们仍然沉浸在中国人自己研制大飞机的梦想之中。

  2002年6月,春回大地,柳暗花明,中国人自主研制的新支线飞机正式立项了。又是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11月28日 ARJ21-700新支线飞机上天了。

  首飞的前两天,我正在南昌出差,接到参加首飞仪式的通知后,真是归心似箭,立马跑到火车站购买返程票。不巧的是当天票已经售罄,我毫不犹豫地多掏了30元钱,向“黄牛”买了一张票子,如愿以偿地按时赶回上海,赶上了新支线飞机的首飞。

  首飞当天,风和日丽。还是这个机场,还是这条跑道,还是那样的人头攒动。面对此情此景,我好像又在重温旧梦。遥想当年运十飞机也是在这里首飞的,当时我还在而立之年,可如今已是年过花甲了。经过二十八年漫漫航空路,今天又见国产机首飞了,怎能不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新支线飞机的首飞顺利成功;国产大飞机的研制紧锣密鼓。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仍然时刻关注着大飞机,翘首企盼大飞机的腾飞之日。

(责任编辑:缪杰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