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载入中...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少将:运-20国产发动机的研发已接近尾声

2013年02月25日 08:11   来源:环球网   

  运-20的首飞成功,让国人振奋。但与此同时,更应该认识到,大型运输机的发展是艰难而又漫长的。对于中国而言,仅仅靠引进国外的大型运输机充当空军主力,显然会引发很多问题。美国和俄罗斯也不会将最先进的大型运输机卖给中国。虽然运-20的各项指标,已经超过从俄罗斯引进的伊尔-76,但仍面临多项挑战。 

  空军少将的初次飞行 

  尽管在空军服役已长达40多年,但看到运-20的首飞成功,军事专家、空军指挥学院教授乔良少将仍然很激动,原因在于其自身经历。 

  乔良刚到航空兵部队服役时,部队的首长对于他这种新兵的心理非常了解,因为这些人都没坐过飞机,非常向往乘坐军队的飞机上天。 

  1974年初的一天,部队的领导通知包括乔良在内的新兵们,“今天让你们坐飞机一次坐个够”。在部队的停机坪,当时乔良所在部队仅有一架运输机——运-5,这也是我国第一种自行制造的运输机,但只能坐七八个人,大家就排队分批次走进飞机感受飞行。 

  乔良说,运-5非常轻巧,“稍微有点风它就跟风筝一样在天上飘,很难禁得住气流的颠簸。机长为了保证新兵们一次坐个够,就驾驶运-5在空中盘旋,接着又适度地俯冲和拉起,这样就把新兵们折腾得全都吐了。我记得我吐得最狠的时刻就是飞机落地的瞬间,一口喷了出去,对面战友的大衣都给喷脏了,结果他还来不及指责我,自己就到一边吐去了”。 

  后来,乔良还坐过伊尔-12、伊尔-14,安-24、安-30,这里面没有一款在今天还能称作是大型运输机的。因此,运-20的试飞让他非常感慨。 

  试飞暴露缺陷? 

  航空军事运输力量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军方就已经意识到了航空军事运输的重要性,并先后研制了运-8和运-7H军用运输机,并批量装备部队。而后又从俄罗斯进口了多架伊尔-76大型运输机,形成了一定的航空军事运输能力。这些空运力量主要用于部队、装备的调动以及救灾物资的紧急输送。而运-20的“露面”,势必又将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然而,运-20似乎也存在一些有待提高的地方。日本有媒体报道称,运-20的试飞成功,会使中国向着加入“精英航空俱乐部”(能够自主生产洲际重型运输机的国家)迈进一步。不过试飞也可能会暴露中国本国航空业仍然存在的缺陷,并凸显出当一个国家必须进口发动机时出现的战略弱点。 

  一架飞机最具挑战性的三个方面是机翼、冶金/复合材料和发动机。 

  机翼制造仍然是关键领域之一,像波音这样的顶级企业也很少会外包,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运-20的研发单位)仍然让安东诺夫航空公司帮助为其ARJ-21(喷气式)开发机翼。 

  冶金是一门严格的学科,俄罗斯在这方面曾投入巨大的资源,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知识似乎仍然不足。 

  最后,飞机发动机仍然是中国在航空领域最大的弱点。 

  发动机是瓶颈 

  一般而言,军用运输机的动力装置分为涡桨发动机、涡喷发动机、涡扇发动机、桨扇发动机四种,涡桨发动机一般多用于轻型和中型运输机,涡喷发动机和涡扇发动机多用于重型或战略运输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些运输机在采用涡喷发动机,但这与后来发展出的涡扇发动机相比,耗油率偏高,经济性不好,逐渐被淘汰,现在的大型军用飞机一般都采用涡扇发动机,油耗率偏低,但加工难度很高,研发周期比飞机还要长。 

  中国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杰曾对媒体表示,运-20项目与其他飞机项目一样,也面对着同样的难题——发动机。不过,如果我们能克服这个难题,解放军将军事力量投射到战场上的能力,或者将救援物资运送到灾区的能力必然会显著增强。 

  “飞机发动机的研发周期一般比一架飞机机身的研制周期要长5~6年,甚至更长,发动机的研制一直是我国飞机制造业的瓶颈。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乔良说。 

  目前,运-20安装了4台俄罗斯的D-30发动机,推力略小。但乔良也透露,我国正在研发国产的发动机,也已接近尾声,未来运-20的载重量还能再提升10吨左右。

(责任编辑:林伟铭)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