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中东欧高端智库学者交流论坛在京举办

12月3日至4日,“第三届中国—中东欧高端智库学者交流论坛”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主办,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智库办承办,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协办。来自中东欧的智库专家和国内高端智库专家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中东欧合作等展开研讨。   详细>>

中国—中东欧高端智库学者交流论坛与会嘉宾:推进高质量合作 让动能更加澎湃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70年发展历程,分析“中国奇迹”背后的原因和奥秘,很重要的一条在于,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同世界各国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不仅给中国创造了良好发展条件和动力,也给世界分享了宝贵的机遇和红利。   详细>>

欢迎!中东欧高端智库学者访问经济日报社

12月4日,经济日报社迎来了中东欧国家高端智库的学者朋友们!他们是参加“第三届中国—中东欧高端智库学者交流论坛”的11位外方学者,分别来自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希腊等国家。  详细>>

陈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进中国—中东欧合作走深走实

12月3日,第三届中国—中东欧高端智库学者交流论坛在北京开幕。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领导小组副组长陈理研究员在开幕式上致辞。  详细>>

尤利娅·莫妮卡·厄勒—欣卡伊:罗马尼亚与中国的合作大有可为

罗马尼亚与中国的友谊源远流长,值得珍惜和传承。罗马尼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尤利娅·莫妮卡·厄勒—欣卡伊表示,“罗马尼亚是第三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今年迎来了中罗建交70周年。上世纪50年代,罗马尼亚在新中国早期工业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双方进行了长期的石油勘探开采和炼油方面的合作。”  详细>>

崔洪建: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高质量合作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势头良好,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在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国中东欧国家全球伙伴关系中心中方秘书长崔洪建表示,一方面要对未来的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有更多信心,另一方面对未来面对的挑战也要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国际变局的各种作用下,结合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内涵,应该提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再出发,其目标是向着高质量合作的方向发展。   详细>>

杜尚·普罗科维奇:中国企业是欧洲非常重要的投资者

 自2019年以来,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在经济、政治领域都在不断扩大,中国企业是欧洲非常重要的投资者,人们也经常谈到“一带一路”倡议是要带来双赢的结果,让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受益。这种新的思路对于世界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也日益成为区域政策的新力量。国际社会目前处在一个关键时刻,到底何去何从,如何解决世界所面临的挑战,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所生活的世界。  详细>>

卡塔日娜·纳夫罗特:中国的发展成就令人赞叹

波兰波兹南经济与商业大学教授卡塔日娜·纳夫罗特在过去20年中一直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于中国今天的发展成就表示赞叹。她说,中国的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自己曾经到过甘肃,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发展,也留意到中国中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发展成就。在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中,创新占据了重要地位。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速现在有些减弱,但是因为其创新方面的能力,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仍然是可期的,对中国发展速度的预期仍然排在世界前列。   详细>>

亚历山大·米蒂奇:指责“一带一路”倡议无助于解决欧盟内部问题

捷克在“17+1”的格局中处于地理位置靠中间的国家,它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可以参与到“一带一路”项目当中,在捷克国内有很多“一带一路”的坚定支持者,巴尔干地区的媒体也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很多正面报道。事实证明,中国对捷克的投资产生了显著的效益,发展状况很不错。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双赢的局面。有些说法将“一带一路”看作威胁,实际上是为了掩盖欧盟内部的问题,将“一带一路”战略当作替罪羊,这是自欺欺人,也不可能解决欧盟和整个西方的结构性问题。  详细>>

丹尼尔·加博尔·乔波:中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建设项目实现了双赢

在巴尔干地区有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需要建立更多的燃煤电站来满足这些需求,因为在这一地区,燃料煤炭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中国的很多公司都在巴尔干地区投资建设燃煤电厂,以及火力发电厂和水电站。中国的银行为这些项目建设也提供了贷款。中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建设项目提倡双赢,针对人们关心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中国政府也发布了针对中国海外企业投资的指导方针,要求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应该遵守东道主国家的法律法规,尤其是环境方面的规定。  详细>>

西吉塔·施特鲁伯加:抓住契机迈出教育交流新步伐

人文交流是各国间交流的基础,教育和科技之间的交流又是其中很重要一个部分。拉脱维亚大学政治学系、拉脱维亚-中国学术交流中心讲师西吉塔·施特鲁伯加认为,对于中东欧国家而言,应该利用"一带一路"以及17+1机制,抓住相关机会打造更高水平的教育,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契机。  详细>>

亚历山大·斯托扬诺夫·季米特洛夫:“一带一路”倡议给欧洲带来巨大机遇

保加利亚国立世界经济大学国际政治与经济学部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博士亚历山大·斯托扬诺夫·季米特洛夫表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是经济繁荣之路,能够进一步联络各个大陆之间的关系,实现互联互通,在未来将会进一步增进沿线国家之间的联系。从经济角度看,“一带一路”是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制,是传统机制的重大补充。一些欠发达的中东欧国家能够借此机会得到发展,而中国也能够与这些国家共同获利。   详细>>

马格努斯·伊尔姆贾夫:波罗的海国家对华基础设施合作潜力巨大

爱沙尼亚塔林大学人文学院高级研究员马格努斯·伊尔姆贾夫认为,中国与波罗的海国家在共建“一带一路”,深化“17+1”合作,尤其在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方面,潜力巨大。   伊尔姆贾夫表示,波罗的海国家都奉行一个中国的原则。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波罗的海国家的投资力度,立陶宛成为该地区中国投资的最大接受国,占中国对波罗的海国家投资总额的75%。此外,中国对拉脱维亚的投资也在增加。但总体而言,波罗的海国家只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很小一部分。   详细>>

哲尔吉·伊利亚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

“我们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甚至俄罗斯也在借鉴、利用和实施中国的一些技术新方法和体系。匈牙利的5G网络由华为建造,中东欧国家在致力于向中国学习。”匈牙利对外事务与贸易研究所研究员哲尔吉·伊利亚斯对中国的发展赞赏有加。   详细>>

德拉加娜·米特罗维奇: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值得学习

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善,也使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有影响力的大国。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政治学部亚洲研究中心主任、贝尔格莱德亚洲问题研究所主任、教授德拉加娜·米特罗维奇在研讨会上表示,中国工业化的速度非常快,欧洲花了150年时间完成工业化,而中国在短短25年间就完成了。中国在扶贫方面的成就更是举世瞩目。中国在学习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期待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分享更多发展的成功经验。  详细>>

王莉:四种努力让中国与中东欧合作动能更澎湃

当前全球变局下,中东欧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重新趋于复杂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研究员王莉认为,中东欧地区政治新态势增加了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复杂性。中方一直强调,“17+1”平台不是地缘政治平台,而是经贸人文合作的平台。而且中国已以实际行动对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合作新挑战作了回应。   详细>>

迪米特里奥斯·奥伊科诺穆:共同应对挑战 共谋解决方案

“当今世界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气候变化、不平等和技术鸿沟等。” 希腊帕潘德里欧基金会学术与国际项目部主任迪米特里奥斯·奥伊科诺穆表示,“我坚信人类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为此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加强交流和沟通,共同商讨处理应对这些挑战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光明未来。”   详细>>

“中国的创新发展,令人赞叹”——中东欧智库学者访问经济日报社、京东集团侧记

12月3日至4日,来自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希腊等国家的11名智库学者齐聚北京,参加“第三届中国—中东欧高端智库学者交流论坛”。论坛期间,中外智库学者在经济日报社召开座谈会并参观经济日报社融媒体中心,前往北京亦庄高新技术开发区参观京东集团的发展成就。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