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难 不创新是死路一条--政协委员话自主创新
 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品牌建设 > 正文
 
创新难 不创新是死路一条--政协委员话自主创新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5年03月10日 20:31


    一位院士委员的建言:建设创新型国家

    自主创新需要政策扶持,也需要环境营造。

    “红包一发,嘴角一擦,一个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就诞生了。”对频繁的科技鉴定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尚廉委员终于看不下去了,在两会上他向科技评价制度“发难”:纵观各国,没有谁有我国这样如此大规模的、频繁的科技评价“运动”,每年都席卷全国数百万科技人员。

    “大规模的频繁的科技评价制度,是压在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基层领导和科技人员头上的‘大山’。”黄尚廉委员说,为应对数不清的评奖、评估和评比,科技人员被迫耗费大量精力,“哪里还有时间做科研?”

    为了获奖、完成指标,科技人员被逼得浮躁起来,甚至有人弄虚作假:仓促撰写论文,有的甚至伪造实验结果,“垃圾”论文大量产生,而抄袭他人论文的事件也频频发生;仓促鉴定,有的为此编造财务证明、用户证明、测试报告和查新报告,几位“铁哥们”会一开,鉴定就成了。

    这样多鉴定验收,这样多发明创造,这样多论文发表……可是人们发现,不少科技进步奖得主的产品没有占领市场,不少发明奖得主的专利无人问津,不少自然科学奖得主的论文没有多少人引用。黄尚廉委员提出质疑,“为什么成果非要由人来评,而不是靠税单、靠他人引用次数说话?”

    为纠正科技界的浮躁虚假之风,黄尚廉委员建议,对现行科技成果评奖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类别上,保留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及国际科技合作奖,大大削减甚至取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减少国家自然科学奖及国家技术发明奖,实质性取消各部委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这将有利于科技界克服浮躁虚假,踏踏实实地、认认真真地从事科学研究,真正地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