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难 不创新是死路一条--政协委员话自主创新
 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品牌建设 > 正文
 
创新难 不创新是死路一条--政协委员话自主创新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5年03月10日 20:31
    正在此间举行的两会上,自主创新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创新虽难,但不创新却是死路一条。究竟何去何从?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一位企业家的感言:自主创新,迫在眉睫

    “自主创新,迫在眉睫。”6年产销27万辆轿车、成功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吉利集团取得的成绩,并未让李书福委员“舒服”起来。在政协大会上,使李书福有感而发,“中国正快步迈进汽车社会,中国汽车工业不能走美国之路,也不能走欧、日、韩之路,必须走自己的路。完全按照国际汽车工业的发展模式,完全依赖跨国公司技术,是没有希望的。”

    长期以来,中国汽车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进行了艰难的、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在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上,都取得明显成效和较快进步,不仅在国内经济型汽车市场非常活跃,而且已成为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绝对力量。

     6年前,李书福提出要设计制造一款每辆2万元到3万元的轿车,许多人当笑话;4年前,当大家普遍认为中国家庭轿车不可能低于十万元时,李书福仍然坚持每辆2万元到3万元的观点。李书福说,道理很简单,温州打火机已让世界绝大多数打火机厂关门,民间是创新思想的发源地,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事实证明:当吉利推出2.9万元轿车时,许多汽车厂纷纷跟进,包括夏利、奇瑞、奥拓等。为什么6年前就没有这样高性价比的轿车呢?一句话:“缺乏自主创新,没有民间企业的参与。”

    “自主创新的观念氛围没有充分形成,政策支持不够具体,不够实用。”李书福委员认为,创新是有风险的,106年的汽车工业发展史本身就是一段风险的历史。阿波罗登月、杨利伟进太空都是如此。中国汽车工业必须走创新之路,要充分利用民间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已经形成的工业基础;要正确引导舆论,让全中国人民都知道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建设的氛围。应把全中国都动员起来,建设自主品牌,建设自主知识产权,建设民间技术创新体系。不能简单地从外国买一棵大树搬到中国,因为那不属于中国。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