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酒令”一出,舆论场泛起涟漪:有人担忧“不敢出来吃喝”影响消费活力,有人焦虑餐饮行业将受重创。然而细究政策本义与现实图景,这场针对违规吃喝的精准治理,正被推入误读的漩涡。人民网一针见血道破本质:“禁止违规吃喝,不是吃喝都违规”。此令剑锋所指,实为寄生在公务系统中的权力寻租与铺张浪费,而非普罗大众的市井烟火。
中高端餐饮承压,大众消费韧性依旧,构成市场冷暖分明的真实图景。依赖“酒桌关系”的商务酒店首当其冲——某省会城市83%的机关周边餐馆营业额骤降超60%,部分濒临倒闭。然而街头巷尾的烧烤摊、小餐馆依然人声鼎沸,火锅店借菌菇汤底与无酒精饮品实现40%的销售额增长。这种分化印证了政策并非扼杀消费,而是剔除依附于权力的“畸形繁荣”。当某些高档场所七成收入曾来自公款消费,其萎缩恰是经济肌体挤出脓疮的必然阵痛。
更深层看,禁酒令是对公职群体的“松绑”与保护。一位基层乡镇干部曾无奈道出:高峰期一个中午需安排15桌接待饭局,干部们疲于陪酒,下午工作尽废。新疆某干部更感慨,禁酒令让他从“陪酒奴隶”蜕变为“时间主人”。当无谓酒局消散,节省的不仅是财政资金,更是干部群体的身心健康与公共服务效能——贵州2017年实施禁酒后,公务接待费砍半,涉酒违纪案锐减,恰是作风转实的明证。
至于白酒行业,短期震荡难掩长期韧性。茅台政务渠道占比已从2012年的30%降至不足1%,五粮液、泸州老窖政务收入占比仅5%。消费主力早已转向商务宴请与个人消费。头部企业正加速布局健康化、年轻化及国际化,以创新穿越周期。正如业内人士所言:“酒杯空了,人心满了,省下的茅台钱,或许能为餐饮行业浇灌出更可持续的未来。”
所谓“阻碍消费”,实属对政策边界的误判。禁酒令从未禁止父母寿宴的温馨小酌,也未阻拦挚友相聚的烧烤啤酒。它的核心使命在于斩断酒杯中的利益输送,让公权回归清廉本色。当街边夜市引入非遗手作与街头艺术,客单价反升——这揭示了一条新路:脱离对“酒桌经济”的依赖,以文化体验与品质服务激活内生动力,才是消费升级的正道。
误解终将消散,理性重归主流。禁酒令非但不该被视作消费的“枷锁”,反而是推动市场健康转型的催化剂。让公务消费的归纪律,让大众烟火气的归生活——当权力宴饮的虚火熄灭,市井巷陌的灯火反而会更加温暖明亮。(胡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