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某地文旅局长主动让出自家住房接待游客的暖心举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看似微小的个人行为,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价值内涵,是新时期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也是党群干群关系良性互动的鲜活样本。在文旅市场全面复苏、各地纷纷出招吸引游客的背景下,"局长让房"事件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新时代干群关系的三个重要维度。
注重服务意识提升:彰显党员干部的为民本色
"局长让房"首先体现的是党员干部服务意识的质的提升。在旅游旺季一房难求的情况下,主动让出私人空间接待素不相识的游客,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选择,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实践。当前,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旅游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面对节假日激增的游客需求,个别地区出现了服务质量下降、哄抬物价等不良现象。相比之下,文旅局长主动让房的行为,展现的是一种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一种急群众所急的担当精神。
这种服务意识的养成并非偶然。近年来,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广大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不断强化。从"最多跑一次"改革到"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服务群众已从工作要求内化为价值追求。"局长让房"正是这种内化过程的自然外显,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服务不是做给上级看的表面文章,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自觉。各地党员干部应当从中获得启示,在各自岗位上思考:如何将服务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体现为民情怀?
注重治理能力创新:探索文旅服务的新路径
"局长让房"其次展现的是基层治理能力的创新突破。面对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的客观现实,该局长没有停留在抱怨和观望,而是创造性地开发私人资源弥补公共服务的暂时性短缺。这种做法虽然不宜简单复制,但其背后体现的问题导向和创新思维值得借鉴。
当前,我国旅游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游客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传统的服务供给模式面临挑战。这就要求文旅行业的党员干部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善于在政策框架内寻找解决问题的新路径。比如,是否可以建立节假日应急接待机制?能否动员符合条件的干部职工在自愿基础上参与旅游接待?如何盘活闲置资源满足游客需求?"局长让房"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解决公共服务问题,既需要政府主导,也需要社会参与;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人文关怀。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新必须建立在法治轨道之上。个人让房行为体现了奉献精神,但系统性解决问题还需依靠制度创新。各地应当以此为契机,探索建立更加灵活、更具包容性的旅游接待体系,让"好客精神"通过制度化渠道得到更好传承和发扬。
注重形象重塑:展现党员干部的真实可亲
"局长让房"最后呈现的是党员干部形象的温情重塑。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干群关系存在疏离现象,群众对干部存在刻板印象。而这位局长的行为让公众看到了党员干部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他们也有家庭生活,也能体会百姓疾苦,更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这种真实可亲的形象重塑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件小事可能产生巨大的传播效应。"局长让房"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它打破了官民互动的传统脚本,展现了一种平等、真诚的人际关系。游客在局长家中感受到的不是形式主义的接待,而是发自内心的好客之道。这种情感连接远比任何宣传口号都更有说服力。
各地党员干部应当认识到,新媒体环境下的形象建设已不能依靠传统宣传模式。群众更愿意相信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故事。因此,在工作中应当多一些"换位思考",少一些"官本位"思维;多一些"我能做什么"的主动担当,少一些"这不归我管"的推诿回避。只有真正走进群众心里,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
"局长让房"这滴小水珠,折射出的是太阳的光辉。它让我们看到,只要党员干部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就一定能找到服务群众的好办法;只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一定能够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多这样有温度的故事,需要更多这样有情怀的干部,需要更多这样体现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这或许就是"局长让房"事件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张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