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要闻 > 正文

联播+丨为了人类的永恒期望 习近平这样说

2019年10月22日 15:16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和平是人类的永恒期望。中国坚持以对话促合作、以合作促和平、以和平保发展。”

  10月21日,习近平主席向第九届北京香山论坛致贺信。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时代的命题。一直以来,习近平顺应时代潮流,曾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不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央视网《联播+》进行梳理,与您一起学习。

  以对话促合作

  

  图为:北京世园会国际馆

  当前,国际竞争摩擦呈上升之势,地缘博弈色彩明显加重,国际社会信任和合作受到侵蚀。我们要把互尊互信挺在前头,把对话协商利用起来,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通过坦诚深入的对话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减少相互猜疑。

  ——2019年3月26日,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

  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2019年5月15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谋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就是为了实现地区国家整体安全。我们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妥善应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特别是要坚决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2019年6月15日,在亚信第五次峰会上的讲话

  以合作促和平

  

  图为:一名男孩在文莱斯里巴加湾市参加水灯节活动,祈求幸福吉祥

  亚洲各国人民希望远离恐惧,实现安居乐业、普遍安全,希望各国互尊互信、和睦相处,广泛开展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动,共同维护比金子还珍贵的和平时光。

  ——2019年5月15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我们要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思维,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各国一起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世界长久和平。

  ——2019年3月26日,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

  中方将继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深化同各国的友好合作,通过和平方式处理同有关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支持对话协商解决地区热点问题。

  ——2019年6月15日,在亚信第五次峰会上的讲话

  以和平保发展

  

  图为:中马友谊大桥,中国援建的中马友谊大桥连通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和机场岛

  我们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利益差异和观点分歧很正常。关键是要弘扬伙伴精神,本着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态度,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管控分歧、扩大共识。大国之间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不仅符合自身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019年6月28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和贸易问题的讲话

  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谁都无法阻挡。中方愿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将郑重的承诺转化为具体行动,携手开辟崭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9年6月7日,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

  面对复杂的安全威胁,各国要紧密团结起来,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安全伙伴关系,推动构建符合地区发展实际的安全架构,更好促进亚太地区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9年10月21日,向第九届北京香山论坛致贺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责任编辑:苗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